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98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在浅水区域的海洋地震勘探中,海底与水面波阻抗差异较大,形成了大量的短周期海底多次波(鸣震)及微屈多次波,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类多次波一般采用自由地表相关多次波压制(SRME);涠西南某工区由于基底较浅且与老地层波阻抗差异较大,所以除海面与海底外存在第三个多次波源,尤其在基底处产生的海底微屈多次波,离基底较近,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基底,此类多次波采用传统的SRME方法无法有效压制,笔者采用基于波动方程模型与褶积模型串联SRME对其进行压制,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多次波压制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2.
为解决测井资料标准化这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以南海西部文昌地区常规测井资料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制定如下测井数据标准化方案:在深入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标准层优选关键井,并对关键井进行岩心刻度以确保关键井信息的正确;继而通过Grubbs公式对关键井的测井曲线频率直方图主频值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第一个测井标准化值;再利用拟合度限定趋势面函数次数的趋势面求值法,处理全部井标准层内的测井曲线频率直方图主频值,得到研究区第二个测井标准化值;最终选取第一与第二标准化值的均值作为研究区校正标准。对比岩心分析资料,认为校正后的测井数据更加合理,这为研究区后续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海上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数据信噪比低,以叠加能量法为主的常规速度分析方法其速度分辨率和精度不能满足精细处理的要求。以南海东部某工区为靶区,对比研究了高精度相位相关速度分析法与常规叠加能量速度分析法,前者提高了速度谱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精度,得到效果较好的地震叠加剖面,特别是低信噪比区域的成像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4.
南海西部油田的涠洲11-1N-A12井是一口探边注水井,该井采用威德福公司最新型的液压磨铣套管开窗工具在9-5/8"套管内进行开窗侧钻,仅用一趟钻就实现了定向、座挂、开窗、修窗和钻进新地层14.12 m,大大节约了钻井时间。介绍了威德福公司的Hydraulic套管开窗系统的组成部件及工具的优点,分析了如何在开窗作业过程中进行钻井参数控制,总结了关于工具的送入、脱手、定向和窗口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可以为以后类似井的套管开窗作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5.
自升式平台桩脚在含硬壳层地基中的插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硬壳层的层状地基承载能力分析是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脚插深分析的关键,但是目前对硬壳层承载能力的确定还没有成熟可行的理论计算方法。一般的针对非均质层状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因参数较多,计算步骤繁琐,很难广泛应用于实际的平台桩脚入泥深度分析中。文中主要介绍了存在硬壳层的层状地基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与过程,根据应力扩散原理推导并做适当的简化得到硬壳层承载力修正方法。简化后的修正方法能满足一般硬壳层承载力分析的需要,并使平台插桩深度分析计算过程变得简便。通过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得到的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也较为一致,说明了用此方法分析硬壳层地基的平台插桩是合理、实用的。  相似文献   
96.
97.
温度状态是决定油气形成与保存的关键因素,精准的深部地层温度预测对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琼东南盆地是我国当前深水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揭示盆地深部地层温度分布格局及主控因素是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结合钻孔实测温度和系统的岩石热物性参数,文章揭示了琼东南盆地现今深部地层温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的优势储层温度为90~150℃ (数据占比>70%),高于国外学者提出的储层“黄金温度带”(60~120℃),推测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高地热背景有关。此外,盆地T30—T70 界面处的估算温度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高温区域位于西部的崖南凹陷;深部温度分布格局与地层的埋深、热导率结构以及因区域拉张程度不同引起的基底热流差异等诸因素有关。成果为琼东南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及钻井工艺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地热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新特提斯洋的弧后扩张导致古南海消亡与新南海扩张,西沙、中沙等微陆块从华南陆缘分离,使琼东南盆地形成并持续沉降。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崖城组沉积期以填平补齐为特征,主要发育近物源的扇三角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松南低凸起和南部隆起剥蚀区。陵水组-梅山组沉积期,由于构造沉降叠加全球海平面上升使海侵扩大,南部隆起带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仅在西沙(永乐)隆起发育孤立碳酸盐台地(生物礁)。琼东南盆地及其南部隆起带新生代的构造-沉积演化是在古南海消亡与新南海扩张导致盆地持续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完成的,并叠加了全球海平面显著下降对滨海-浅海陆棚剥蚀夷平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在琼东南盆地超深水区莺歌海组发现了多个深水气藏,展现了广阔的勘探前景。但随着油气勘探进一步推进,关于莺二段的储层物性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进程。本文研究基于前人总结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岩芯、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建立了莺二段三级层序格架,综合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物源体系及其控制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表明,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莺二段下、中层序,具有南、北、轴向三大物源体系。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了重力流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和沉积特征:(1)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深海泥岩,而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的厚层浊积水道砂岩,孔渗物性好,是良好的储集层;(2)轴向物源影响的溢岸漫滩沉积,由于物性条件好,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3)南物源控制海底扇砂岩的厚度薄、粒度细、泥质含量较高,而北物源和轴向物源供应的海底峡谷和海底扇朵体的砂体面积广、厚度大、粒度粗、物性好,是深水区莺二段最重要的优质产气储层。  相似文献   
100.
A 1-D unloaded tectonic subsidence (air-loaded tectonic subsidence) model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the Qiongdongnan Basin.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episodes of subsidence exist in Cenozoic, that is, syn-rift rapid subsidence (Eocene–Oligocene) with subsidence rate at 20–100 m/m.y., post-rift slow thermal subsidence (early-middle Miocene) around 40 m/m.y., and post-rift accelerated subsidence (since late Miocene) 40–140 m/m.y., which is substantially deviated from the exponentially decayed thermal subsidence model. For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post-rift accelerated subsidence, the faulting analyses are conducted 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dramatically decrease in the numbers of active faults and fault growth rate since 21 Ma, which indicates that no active brittle crust extension occurred during post-rift period. Furthermo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retching of the upper crust is far less than that affecting the whole crust. Therefore, we infer that the lower crust thinned during the post-rift period and a new model of bas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s put forward to explain the post-rift accelerated subsidence and depth-dependent crust thinning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hich is supported by gravity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