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3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测绘学   29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1220篇
海洋学   29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66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4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5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南海深海盆表层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学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化态氮(WAEF-N)含量最小,仅占总氮(TN)的1.09%.离子交换态(IEF-N),WAEF-N,S OEF-N及TN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均由海槽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并在槽底呈高含量分布;SAEF-N(强碱转化态)分布则与该趋势相反.IEF-N,SAEF-N和SOEF-N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OC)控制;而WAEF-N则与碳酸盐(CaCO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N与OC不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间接说明二者来源的不同.同时,各形态氮的分布还与沉积物粒度类型密切联系.此外,研究区域内由沉积物提供的氮源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浮游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消耗,对维持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其中,IEF-N和SOEF-N的释放对浮游植物生长及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2.
张抗 《地质通报》2018,37(1):1-6
安加拉-阿尔丹和华北-塔里木两大克拉通之间地壳相对活动性的地区,地质界多称为中亚陆间区,其南带大部分在中国境内。近年来,中国开始把其上古生界作为油气新区、新领域。多数人认为,其在晚古生代已形成过渡型地壳区,其中有许多地块已逐步拼合,在其上发育裂谷型沉积地质体,未受到区域变质,若干实体变形微弱并被上覆层掩盖而得到保存。源于上古生界的油气既可赋存在其内,也可运聚于中生界或基岩内,在其西段已发现了大中型油气田群。但其整体地质研究程度偏低,仍有许多重大区域地质、油气地质问题存在歧见。针对其近年来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油气远景评价作了概括性的评论。  相似文献   
93.
张森  石蕾  鞠楠  苏建伟 《地质与资源》2018,27(3):257-262
以"油铀兼探"的找矿思路,带动松辽盆地中南部开展砂岩型铀矿调查选区及钻探验证工作.将异常强度250 API和450 API确定为划分潜在铀矿孔、潜在铀矿化孔和正常孔的关键技术指标,对中央拗陷区南部1572个钻孔进行异常筛查工作.排查发现潜在铀矿孔362个,潜在铀矿化孔223个.对191号钻孔和36号钻孔进行钻探验证,发现1个工业孔、1个异常孔.认为区内寻找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段为油田区反转构造形成的隆起区边部四方台组河流相砂体,并总结了中央拗陷区南部6种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94.
四国海盆是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内由岛弧张裂形成的弧后盆地,其深部地壳结构对认识伊豆小笠原岛弧的裂解和弧后盆地的扩张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在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和深部海底地震(OBS)探测剖面的约束下,结合磁异常条带数据,利用两条横穿四国海盆的重力测线数据对海盆的地壳物性结构反演,对比重力反演剖面与深部探测剖面地壳厚度和密度特征,得到更加精细的四国海盆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四国海盆洋壳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厚,在残留扩张脊处莫霍面深度迅速增加.根据地壳密度和厚度将四国海盆分为:洋壳减薄区、洋壳增厚区、后扩张洋壳增生区,分别对应初始慢速张裂、单翼快速扩张、对称慢速扩张3期扩张活动.南北测线不同构造分区得到的扩张速率与由磁异常条带得到扩张速率相同;洋壳减薄区下地壳均有高密度体,与OBS剖面中下地壳高速体相对应,可能是由于洋壳慢速扩张过程中强烈拆离作用,地幔蛇纹石化导致.   相似文献   
95.
徐行  王先庆  彭登  姚永坚  姚伯初  万志峰 《地球科学》2018,43(10):3391-3398
西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揭示西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对于整体认识南海海盆热状态和热结构至关重要.沿着OBS2006-1地震剖面采集的一批实测地热流数据显示,该热流探测剖面横穿南海北部陆坡、西北次海盆、中沙隆起、东部次海盆4个构造单元,结合地震解释剖面等资料对西北次海盆进行地热流特征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次海盆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104.5±9.9 mW/m2,与中沙隆起相邻的东部次海盆北部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97±2.5 mW/m2,热流密度值的空间变化与地幔埋深起伏相对应,并受地幔热源所控制;通过研究热流异常点,发现水深相近的相邻站位之间的海底表层沉积物温度差异是判别测站受海底地下水热循环影响程度和类型的依据之一;用最新海洋地热流探测成果,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西北次海盆形成演化时代与西南次海盆相近,只是它的生命史比较短暂.   相似文献   
96.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上古生界的沉积层序对探讨该区构造与盆地演化有重要意义。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干泉组的时代和分布尚不明确,限制了沉积层序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北山南部独山地区和柳园地区的地层学研究,获得干泉组上段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293.8±4.8 Ma和"石炭系未分"火山岩年龄293.9±2.7 Ma和291.7±2.3 Ma。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数据证明干泉组时限为晚石炭世卡西莫夫期(Kasimovian)—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Sakmarian),在研究区广泛出露。北山南部下石炭统维宪阶—中二叠统卡匹敦阶为基本连续的沉积层序,代表了研究区由小型断陷海盆发育为大型裂谷盆地的演化过程:早石炭世维宪期—早二叠世阿瑟尔期,白山组、石板山组和干泉组下段为一系列分散的断陷海盆中的滨浅海相沉积物;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约294~292 Ma),干泉组上段的火山岩表明盆地演化进入火山活动强烈的裂陷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中二叠世卡匹敦期(约286~265 Ma),双堡塘组和菊石滩组组成裂谷盆地沉降期的海侵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97.
北祁连塞浦路斯型硫化物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世弧后蛇绿岩的上部,成矿作用与区内火山活动、张性断裂活动和构造运动相关,热液循环通道主要有火山裂隙系统和熔岩冷却裂隙等,成矿位置与循环通道一致。区域性大断裂是深部高温热液的主要通道,且东段矿化剂S的来源较西段更深,指示更大的断裂延展深度。北祁连塞浦路斯型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主导成矿,并对应北祁连弧后区东段和西段的塞浦路斯型矿床。劳海盆中南部的扩张历史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开裂,北祁连弧后区蛇绿岩的年龄变化则指示自西向东的开裂过程。劳海盆南部热液区仍处于裂谷环境,具黑矿型矿床的特点,向北逐渐向塞浦路斯型过渡;北祁连弧后区虽以发育塞浦路斯型矿床为特征,但其东段邻近弧后区仍发育大量同时期的黑矿型矿床,表明了东段奥陶纪裂谷的发育。另外,Ba/Nb等比值指示劳海盆由南向北受俯冲消减的影响逐渐减小,北祁连弧后区则同现代劳海盆一样,且东段受俯冲消减作用的影响较西段更为明显,表明开裂时间越早,受俯冲消减的影响越小,反之则受俯冲消减的影响越大。这些都证明了劳海盆与北祁连弧后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8.
涂翠平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08-2023060008
北碚,地处重庆主城西北部,背靠缙云山,嘉陵江环城而过,拥有宜人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历史上翁文灏、黄汲清、李春昱、侯光炯等科学巨匠都曾在此耕耘,特别是1937-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一大批东部地区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于此,得以延续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北碚成为了抗日战争时大后方闪耀的科技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建立最早、机构最完备、科研水平最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The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追溯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抗战时期内迁北碚,在学术研究、科学救亡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以供世人追忆和缅怀。  相似文献   
99.
西非裂谷系由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组成,Grein坳陷位于西非裂谷系北部,对其开展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对认识西非裂谷系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二维地震数据,对Grein坳陷开展构造几何学特征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平衡恢复方法进行了构造运动学恢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对Grein坳陷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Grein坳陷整体呈缓坡断阶型半地堑结构,具有明显的“东断西超”特征。坳陷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呈断阶形态,南部为凹陷形态;(2)Grein坳陷白垩纪—第四纪构造演化包括两期裂谷作用,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早白垩世断陷沉积期(Ⅰ),晚白垩世稳定沉积期(Ⅱ),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Ⅲ),古近纪断陷沉积期(Ⅳ)和新近纪—第四纪稳定沉积期(Ⅴ);(3)Grein坳陷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主要受非洲—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板块碰撞使非洲板块内部发生了两次强烈构造事件,分别为晚白垩世圣通期(Santo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其中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构造活动在Grein坳陷内部表现明显,该时期坳陷发生构造反...  相似文献   
100.
原花山群分布于紧邻南秦岭的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于重要的构造部位,是研究其形成时期扬子陆块构造演化及其与南秦岭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将原花山群解体为花山构造混杂岩和正常的火山—沉积地层(本文所指花山群)两部分来讨论。笔者重新厘定了花山群的沉积时限,有针对性地对有构造背景争议的花山群进行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对有时代争议的混杂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综合研究表明,花山群的沉积时限为ca. 830 Ma至ca. 800 Ma,形成于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陆内裂谷盆地。花山构造混杂岩带可能不只是晋宁期的缝合带,而是具有多期物质组成、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的复合型缝合带。结合他人成果,我们提出了扬子陆块与南秦岭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