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3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62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596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9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水平形变和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9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1999--2007年全球框架下的站点速率,使用块体运动模型公式,根据青藏亚板块和华南亚板块上的GPS站点速度,分别计算两个块体的运动参数,并用来反算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参量。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速率为9.38mm/a。其中,右旋走滑速率为3.22mm/a,压缩速率为-8.81mm/a。  相似文献   
92.
地震是地壳运动过程中能量长期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地壳形变观测资料,从中获取地壳运动变形的长期背景场信息,结合地质构造和强震活动性,研究活动构造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应力应变积累分布背景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判断高应变积累异常区,对强震中长期预测十分重要。我国地震预报专家梅世蓉先生等认为,  相似文献   
93.
汶川Ms8.0地震前InSAR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汶川地震前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汶川地震前4个条带的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茂县、北川县、平武和青川县.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形变场沿断层呈“凸”状对称形变分布特征,沿发震断层附近出现隆起形变,而远离发震断层两盘均出现下沉,且随着远离断层距离的增加,沉降幅度逐步增加.在断层两侧附近的平武、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出现了大面积形变隆起,幅度为5~10 cm,且断层西侧抬升范围大于东侧.在映秀镇和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沿断层两侧呈现出小范围斑块状隆起,范围在10~15 cm.该隆起区域与汶川震中位置和破裂最强烈段落基本一致.在远离断层的两盘区域出现沉降,绵阳至成都一带沉降范围在0~ -10 cm之间,松潘至文县一带沉降范围在-5~ -10 cm之间.研究表明对于处于闭锁阶段的逆冲断层,震前的垂直变形可能是其主要变形特征.虽然获得的震前形变变化可能存在5 cm的DEM和对流层大气延迟造成的误差,但这种震前垂直形变场变化趋势仍然存在,可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综合利用流动重磁和流动跨断层短水准复测资料, 分析了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重磁场和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区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震源区附近会出现重力场变化的异常梯度带;断裂两盘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其差异性变化有指示局部地区孕震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点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地震同震形变场是认识震源机制、确定发震断裂、分析发震断裂活动方式、评估震害损失及揭示未来发震趋势的重要依据。但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中, 现有的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方法(GPS测量、构造形迹分析、震源机制解结合数值模拟计算)难以快速、全面的捕捉到这种信息, 这突显出差分干涉雷达技术(D-InSA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AR)在同震形变场研究中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其观测原理, 在地震同震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 并重点分析了已获取的D-InSAR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观测结果。基于差分干涉雷达观测及相关资料, 对龙门山断裂在本次地震中活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干涉雷达形变图像与地表破裂范围、逆冲角度的变化、上下盘升降关系及大型余震的展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
地倾斜连续观测是地壳形变观测研究中重要内容。汶川8.0级地震前,布设在四川德阳金河测点的新型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了明显的地形变异常现象。分析其观测结果可知,汶川8.0级地震前约半月时间内德阳金河测点的地倾斜运动速度较过去的平均运动水平提高了数十倍,且震前地表快速倾斜的方向在N25°W左右。除此之外,德阳金河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测点还观测到较为完整的,对应于可以反映地表应力集中、释放过程的震前地表破裂过程。上述现象为今后研究强震孕育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介绍与分析了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其它类型地倾斜仪在震前的观测结果。事实证明,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在强震前的浅表过程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地震前兆台网工作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7.
从短水准观测资料探讨山西省区域地壳形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山西省大同、代县、太原、临汾 4个地震台短水准观测资料,对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的地壳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南部、忻定盆地呈趋势性变化,中部、北部地区形变比较大,存在中期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98.
代县中心地震台位于山西省代县峪口乡,始建于1970年8月。先后投入观测的项目有测震、水平摆倾斜观测、地应力、定点水准、流动水准、地电阻率、大地电场、洞体形变观测等。2006年至2007年对台站进行了环境优化改造,台站占地面积4600m^2,建筑面积1200m^2。代县中心地震台属国家基本台,隶属山西省地震局。  相似文献   
99.
结合阿克苏台周边5级以上中强地震和100 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对阿克苏台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断层的垂直、水平位移形变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监控区350 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前,垂直形变异常形态表现为次波效应,而水平形变在100 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前则出现明显的伸长或缩短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0.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首都圈地区1998、2001、2005、2007年151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分析该区近十年来地壳垂直形变状态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形变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即山区上升、盆地及平原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首都圈西部地区等值线分布密集有序,有些象限图形特征,东西升,南北降,其最大差值为10mm/a,可能预示该区应力场处于逐步积累及有所加强的势态,虽然异常形变数值及所涉面积均较小,但仍需跟踪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