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河段底泥中多环芳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河段8个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5种多环芳烃含量和多环芳烃总量随取样点位置发生明显的变化,城区河段底泥中各种PAHs含量和PAHs总量均高于非城区河段。2环加3环与5环PAHs化合物分布特点表明第二松花江中下游非城区河段底泥中PAHs的来源以石油类污染为主,而城区河段PAHs的来源则主要是化石燃料高温燃烧。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河段(尤其是城区河段)底泥中PAH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可能会对生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2.
以太湖西五里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两年后,疏浚区、疏浚并水生植被重建示范区、退渔还湖区及对照区沉积物中氮、磷形态的季节变化及垂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各区上覆水的氮磷含量.结果表明: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对沉积物中氮磷形态分布及上覆水的氮磷含量影响显著.示范区和退渔还湖区水体中氮磷含量较低;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垂直分布变化较复杂;疏浚基础上进行的水生植被重建对Lab-P、Al-P、Fe-P的吸收作用显著,对Ca-P、Org-P的影响较小;退渔还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以Ca-P、Org-P为主,Fe-P所占比例较低,与疏浚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沉积物中TN的影响较小;示范区NH 4 -N含量在秋季突增,可能与植物残体形成的有机质的分解有关.疏浚区水体中氮磷含量与对照区差别不大,沉积物中TN的平均含量还略高于对照区,因此单一的疏浚措施对水环境改善的长期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而示范区水体及沉积物中的TN、TP含量均比较低,水生植被恢复较好,可见在减少外来污染的前提下,对湖区底泥进行疏浚并开展水生植被恢复工程应该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3.
以太湖的重污染湖区-五里湖为例,以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分析了疏竣湖区底泥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蓄积规律和对生态的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五里湖疏竣湖区底泥中的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在深度上呈指数分布特征,上层底泥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下层,但对湖区生态没有显著影响;五里湖底泥受到一定的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以六六六和DDE等污染为主,但对比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仍属于生态安全的底泥.疏竣堆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仅为五里湖疏竣底泥的1/6,在堆场使用后8个月后,堆场底泥中16种优先检测的多环芳烃含量与湖区底泥仍相当.但堆场使用后,堆场的水花生秸秆内多环芳烃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总含量增加为原来的6倍,有四种多环芳烃含量超过了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值但低于效应区间高值.原秸秆内不含有的苯并[a]蒽和(屈)也被检出,说明堆放五里湖疏竣底泥后对植物产生了一定的生态威胁.  相似文献   
94.
湖泊底泥中微囊藻DNA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改进裂解温度和延长裂解时间并增加苯酚/氯仿洗脱次数的DNA提取方法获得南京玄武湖底泥中的DNA,通过PCR法来扩增微囊藻的16SrRNA基因.结果表明在所有采样点中均得到微囊藻基因组DNA,并且纯度较高,OD260/OD280均高于1.54,最高值达到1.89.PCR的扩增结果显示所有样点的DNA都得到212 bp大小的微囊藻16SrRNA基因片断,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从底泥中提取微囊藻的DNA,从而为研究底泥微囊藻生理生态及其越冬、上浮、形成水华的机理提供更有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贾利 《岩矿测试》1995,14(1):69-71
利用巯基棉强选择性吸附的特点,将底泥中Hg与其共存元素有效地分离而富集,避免了大量Fe的干扰,实现了底泥中Hg的ICP-AES摄谱法测定,对含Hg0.22μg/g标准参考物5次取样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1%,按5~10g取样量Hg的检测限为0.001μg/g能满足水环境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96.
利用巯基棉强选择性吸附的特点,将底泥中Hg与其共存元素有效地分离而富集,避免了大量Fe的干扰,实现了底泥中Hg的ICP-AES摄谱法测定。对含Hg0.220μg/g的标准参考物5次取样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1%,按5~10g取样量,Hg的检测限为0.001μg/g,能满足水环境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97.
用红树林的底泥通过富集培养得到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能完全矿化吲哚的细菌,并对降解过程及中间代谢产物进行了鉴定。此研究中,吲哚化合物是培养液中的唯一碳和能量来源,而厌氧条件包括有产甲烷和硫酸盐还原。结果表明,不论在哪种条件下,吲哚噪降解过程分二步敖基化反应,分别发生在2和3位上,形成氧化吲哚和靛红。同时,1、2或3位上的甲基替代使1—甲基吲哚,2—甲基吲哚和3—甲基吲哚的降解受到严重抑制。显然,杂环类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谢有其共同点,同时不同替代会完全改变有机物的可降解程度。  相似文献   
98.
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吴生才  陈伟民  高光 《湖泊科学》2003,15(4):339-344
2002年冬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柱状底泥,取三段进行直接镜检和用MA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镜检发现表层(0-3cm)底泥中有多种藻类细胞,中层(10-13cm)底泥的藻类细胞种类明显减少,下层(20-23cm)底泥中没有发现藻类细胞.底泥培养的结果与之有相似的趋势,但得到的活体藻类细胞的种类相应减少.培养3个月后得到在外观和群落结构上与夏季水华相似的群落.结果表明底泥中的微囊藻和小环藻在太湖底泥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底泥可以作为水华蓝藻的越冬场所和来年水华的种源.  相似文献   
99.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97,自引:16,他引:81  
范成新  杨龙元  张路 《湖泊科学》2000,12(4):359-366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NH^+4-N)、磷酸根磷(PO^3-4-P)和二价铁Fe(II)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太湖近表层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高12%-20%左右,间隙水中PO^3+4-P和NH^+4-N含量随浓度增加而大致呈上升趋势,表层未见高浓度层存在,各湖区底泥间隙水中PO^3+4-P和NH^  相似文献   
100.
2013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象山港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及附近沉积物中总有机氮(TO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含量,并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底泥耗氧率(SOCs)和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H+4、NO-2+NO-3和PO3-4)通量。结果表明:养殖区(YZ)沉积物中的TON和TP含量显著高于距离养殖区50 m(F1)和100 m(F2)的区域(P<0.05)。底泥释放NH+4到上覆水中,但是从上覆水中吸收NO-2+NO-3和PO3-4。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8月,NH+4及PO3-4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上覆水中NH+4、NO-2+NO-3和PO3-4的质量浓度随着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象山港大黄鱼养殖活动对养殖区底泥造成了一定污染,且通过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影响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最终给整个养殖系统造成生态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