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岩石抗剪强度参数的理论概率分布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洁  江权  冯夏庭  高红 《岩土力学》2015,36(5):1261-1274
岩石抗剪强度参数的概率分布形态是岩石工程可靠度分析和设计的基础。在考虑完整岩石压缩强度为服从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条件下,针对Mohr-Coulomb和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的线性系数形式,基于随机变量函数分布理论推导出岩石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 和黏聚力 的概率密度函数。 和 概率密度函数显示:不仅岩石压缩强度和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分布具有非一致性,而且根据不同屈服准则计算得出的岩石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分布也具有非一致性。在进一步分析屈服准则系数具有不同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时的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密度函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概率分布的偏度和峰度确定一般情况下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分布形态的方法,从理论上解决岩石压缩强度与抗剪强度参数分布的协调性问题。最后,对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得出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大样本统计分析,验证了其概率密度函数理论推导的正确性以及概率分布形态确定方法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实际岩石强度概率分析时选择抗剪强度参数合理概率分布形式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2.
张玉虎  王琛茜  刘凯利  陈秋华 《地理科学》2015,35(11):1460-1467
极端降雨极值发生的重现期是流域与城市防洪设施规划设计标准需要参考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利用常用的5种水文统计学分布函数,选取中国十大流域内10个站点不同时段的最大降雨极值序列进行拟合,并检验筛选不同站点的适用性分布函数。结果表明:10个站点拟合优度检验拟合效果较好,曲线差异度较小的分布依次为广义极值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皮尔逊III分布;不同站点适宜性曲线的差异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降雨极值序列的拟合提供参考,即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季节、不同时长的降雨极值序列都应寻找其较适宜的分布函数并采用多种检验方法来拟合,以降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3.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近期强震危险性的概率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作为历史强震多发地段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地震危险性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在分析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震活动特点的基础上, 利用地震危险性韦布尔概率估计方法, 对该区未来10年内发生6.5级以上强震的累计概率和条件概率进行了计算, 并结合前人针对汶川地震破裂对周边断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及潜在震源区判定等研究结果, 对该区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判断。 结果表明,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似有逐步活跃的趋势; 根据韦布尔概率模型计算得出的该区2021年前发生6.5级以上强地震的概率高达0.93, 条件概率为0.32。 因此, 该构造区, 尤其是区内的冕宁—西昌一带未来10年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4.
随机地震反演关键参数优选和效果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地震反演技术是将地质统计理论和地震反演相结合的反演方法,它将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地质统计学信息融合为地下模型的后验概率分布,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对该后验概率分布采样,通过综合分析多个采样结果来研究后验概率分布的性质,进而认识地下情况。本文首先介绍了随机地震反演的原理,然后对影响随机地震反演效果的四个关键参数,即地震资料信噪比、变差函数、后验概率分布的样本个数和井网密度进行分析并给出其优化原则。资料分析表明地震资料信噪比控制地震资料和地质统计规律对反演结果的约束程度,变差函数影响反演结果的平滑程度,后验概率分布的样本个数决定样本统计特征的可靠性,而参与反演的井网密度则影响反演的不确定性。最后通过对比试验工区随机地震反演和基于模型的确定性地震反演结果,指出随机地震反演可以给出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  相似文献   
95.
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本文收集整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分散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多种出版载体中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建成中国大陆单颗粒锆石数据库中文子库。该数据子库涉及截至到2017年底的文献2331篇,有效数据154768条目,数据总量已经能够用来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和相关地球科学研究。数据子库中年龄-年龄绝对误差关系的分析表明,Age(~(206)Pb/~(238)U)、Age(~(207)Pb/~(235)U)、Age(~(207)Pb/~(206)Pb)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区间误差表现有所不同。在小于1684.4Ma、1684.4~2855.2Ma、大于2855.2Ma年龄区Age(~(206)Pb/~(238)U)、Age(~(207)Pb/~(235)U)、Age(~(207)Pb/~(206)Pb)的误差最小、置信度最好,除了Age(~(207)Pb/~(235)U)测试方法的原因外,Age(~(206)Pb/~(238)U)和Age(~(207)Pb/~(206)Pb)可分别作为不同年龄段的推荐年龄。将选用的推荐年龄运用于LA-ICP-MS、SHRIMP、SIMS三种方法的比较,得出其适用于不同地质年代的范围。推荐年龄运用于年龄-频数图中并使用高斯多峰拟合,则可发现中国大陆锆石存在6个生长峰期,分别为131.71Ma、255.17Ma、442.42Ma、811.56Ma、1868.36Ma和2505.31Ma等;更小尺度下的新生代则存在七个峰期,分别为16.99Ma、27.64Ma、35.26Ma、43.44Ma、48.27Ma、52.74Ma和62.07Ma等,峰期及其对应测试点的位置可与中国大陆地壳演化重大历史事件对应。  相似文献   
96.
河口的水位变化是径潮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近30年来,强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已远超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导致水位发生异变。为研究这种变化,本文选取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珠江磨刀门河口作为研究区域,采用Copula方法定量分析在同一上下边界(上游流量和口外海平面)下由强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异变。结果表明:1)强人类活动后,河道地形下切显著,外海海平面对沿程各站水位的线性影响增强,上游马口流量对水位的线性影响减弱。2)强人类活动后甘竹至灯笼山站同概率水位事件明显降低;三灶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马口流量分布特性变化不明显。3)水位与海平面、流量的联合依赖关系发生明显改变,低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增加,而高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下降。低水位与流量关系的敏感度基本不变,而高水位与珠江流量关系的敏感度明显下降。4)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变化幅度变窄,在相同概率海平面及流量驱动下,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均有明显下降,水位与海平面、流量遭遇概率为0.1—0.9时,其月均水位下降幅度达0.01—1.24m。低海平面和低流量联合驱动下各站水位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高海平面和高流量联合驱动下月均水位的变幅,而且上游站位的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下游站位。本研究成果可为强人类活动的影响辨识及珠三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7.
极端降雨极值发生的重现期是流域与城市防洪设施规划设计标准需要参考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利用常用的5种水文统计学分布函数,选取中国十大流域内10个站点不同时段的最大降雨极值序列进行拟合,并检验筛选不同站点的适用性分布函数。结果表明:10个站点拟合优度检验拟合效果较好,曲线差异度较小的分布依次为广义极值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皮尔逊III分布;不同站点适宜性曲线的差异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降雨极值序列的拟合提供参考,即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季节、不同时长的降雨极值序列都应寻找其较适宜的分布函数并采用多种检验方法来拟合,以降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8.
根据中国气象局1949年到2017年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中国海及各区域的TC年际、年内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泊松-耿贝尔联合概率分布和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得到不同重现期极端风速。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南中国海海域TC总量和台风及以上级别的TC数量并未明显减少,但在2005年左右台风数量和强度都处于低谷,之后略有增多和增强。空间分布上,南中国海海域TC呈现北多南少、北强南弱、北早南晚的特征。根据台风资料统计,100年一遇风速在南海北部最大,达75.7 m/s,西沙群岛到黄岩岛附近海域在62.0~68.1m/s之间。  相似文献   
99.
采用渤海及黄海北部后报30a最大冰厚样本序列,采用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模型和组合概率分析方法,统计得到年最大冰厚概率分布,估计了模型参数,并推算了不同重现期的极值最,推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刻划了该海域年最大冰厚的概率特性,为渤海海域平台结构设计和可靠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荷载基础。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全球地面观测数据,筛选整理得到相对完整的1990—2019年全球1 969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集,并采用实际累积概率分布阈值计算方法,对全球(不包括非洲)高温阈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 以实际最热三个月为统计时间窗、以90百分位数为高温阈值的计算方法较为合理,能较好反映最高气温的极端性,且与中国业务标准和习惯较吻合。2) 全球高温阈值总体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但受气候、海陆差异、海拔等影响,不同地区差异显著。温带地区高温阈值受纬度影响最明显,在热带地区受气候类型影响更显著。海洋气候及高海拔地区高温阈值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3) 亚洲高温阈值区域差异显著,东亚季风区30—36 ℃,中南半岛37—40 ℃,印度半岛、中亚、阿拉伯半岛阈值均超过40 ℃,其中阿拉伯半岛可达42—48 ℃。欧洲大陆和北美洲高温阈值总体从南向北递减,大值中心分别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34—40 ℃)和美国西南部沙漠气候区(40—44 ℃),45°N以北地区高温阈值普遍低于32 ℃。南美洲除沿海和西部高海拔地区外,高温阈值总体较均匀(34—37 ℃)。大洋洲高温阈值分布极不均匀,澳大利亚北侧和东侧地区32—35 ℃,中西部沙漠地区40—4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