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7篇
  免费   1207篇
  国内免费   1880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248篇
地球物理   680篇
地质学   5292篇
海洋学   123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95篇
自然地理   60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402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69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汤倩  闫玉茹  王敏京 《江苏地质》2021,45(3):283-289
海岸是陆地与海洋相互接触和影响的地带,通常指受波浪和潮汐等海洋动力作用的沿岸地带,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带,大型人类工程往往会对其短期地貌变化和沉积物特征产生巨大影响。沉积物粒度分析是研究海洋沉积作用及过程的一个基础的、重要的方法,通过射阳港海岸动力地貌调查,研究了射阳港区不同时期的下沉积物分布特征,将不同历史时期海图的等深线对海床冲淤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双导堤完工后导堤口区域出现了明显冲刷,导堤两侧出现淤积,沉积物颗粒变细,表明港口工程等局部影响因素会在短期内显著改变动力地貌。  相似文献   
92.
矿山安全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而其中的地质条件和成灾机理研究是事故防控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地研究安全地质的学科和工作机制。因此,提出应建立矿山安全地质学新的交叉学科。针对矿山建设和采掘安全生产的需求,介绍了矿山安全地质学的概念、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矿山安全地质问题、安全地质问题风险评价等,并对矿山安全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防控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同时,本文还简要综述了本期深部矿山安全地质专辑收录的主要文章在矿山安全地质方面的创新性工作,期望为深部矿山安全地质理论研究与灾害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3.
随着深部煤炭资源的枯竭,浅部煤层上巨厚松散层体成为淮南矿区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预留煤柱的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口孜东井田为例,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口孜东矿近年来井上、下补充探查、矿井动态长期观测、井下采掘工程揭露的地质和文地质资料,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以矿区经典块段的钻孔柱状图为依据,建立基于FLAC3D的力学模型,按步长模拟工作面回采,通过观察分析位移云图、最大主应力图、塑性破坏图来认识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并分析导裂隙带高度约为56.6 m,导裂隙带无法发育至含层高度;(2)根据口孜东矿的文地质资料,建立基于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的文地质模型,采动引起的覆岩弯曲变形导致了其垂向渗透系数和力梯度发生变化,将FLAC3D中采动对模型产生的应力影响作为依据,将应力大小转化为弯曲带的垂向渗透系数作为变量在GMS模型中体现出来,校核模型准确性并观察开采前后的渗流场变化,发现渗流场产生的变化非常微小,也保证了留设煤柱的安全性;(3)分析涌溃砂的控制因素,结合矿区抽试验数据,利用计算机建立迭代计算程序,计算四含与红层的临界力梯度分别为Jcr四含=1.66、Jcr红层=1.62,得出各个点位的临界头高度取值范围在10~25 m之间,远低于实际头值,从抗渗透性破坏方面评价了煤柱的安全性。目前在含层下开采煤层时防煤柱的留设依据主要是采高、煤层倾角、顶板岩性及其力学性质等因素,而未考虑含层的理性质及其在渗流场发生变化后的改变,亦未考虑基岩风化层的上述性质,本文通过对巨厚松散层下开采的覆岩破坏规律、含层渗流场变化及抗渗透性破坏的联合研究,为评价煤柱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94.
非饱和土粒间毛细作用是其基质吸力的主要来源。本文基于二维非连续变形分析算法(DDA),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不同饱和度下毛细分布状态及计算土特征曲线的扩展DDA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反复迭代的方式来计算出不同饱和度下毛细弯液面的半径,并利用圆心轨迹交汇法确定粒间毛细弯液面与颗粒的搭接位置,从而确定各个颗粒表面被毛细浸湿的区域。而后利用Young-Laplace方程计算出各个浸湿区域毛细负压的大小,并将其与表面张力添加到传统DDA算法控制方程中。为验证该算法,参照真实黄土中含量最多的粗颗粒建立一理想黄土微观土骨架模型,模拟了不同饱和度下土体中的毛细分布状态,并获得了土特征曲线。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土特征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该方法能够从微观上揭示非饱和土粒间吸力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95.
海底天然气合物(以下简称合物)的开采会劣化储层的力学性质,威胁钻井平台、破坏开采井甚至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为探究含合物沉积物的力学特性及开采扰动下合物储层的力学强度劣化机理,本文搭建了一套含天然气合物土-力特性联合测试装置,主要包括:压力室、压力控制系统,注/除气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及人机交互管理系统。该装置可实现不同条件下含合物沉积物试样的合成,并可开展渗透试验、等向压缩试验、以及不同应力路径下三轴压缩试验测试。以细砂作为赋存介质,采用富气法制备含天然气合物沉积物试样,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力特性试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了简要地分析。这些试验结果证实了装置测试含合物沉积物-力学特性的功能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
通过铸体薄片、AxioVision图像分析、岩芯常规分析、地层测试等方法,在明确了碳酸盐胶结物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进行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北部沙湾组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分布控制因素,并揭示了其对储层物性、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车北地区沙湾组储层中发育大量的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均匀充填部分原生粒间孔,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岩芯常规测定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基础上,利用多次数、多视域的AxioVision图像分析补充测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与岩芯常规测定结果对比相对误差-0.14,弥补了数据点的不足。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平面上具有"北高南低"的差异性分布特征,胶结物形成于封闭性好、体交替停滞的还原环境中,地层Ca~(2+)含量的差异决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的差异,而地层Ca~(2+)含量的差异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古高地体较浅易富集Ca~(2+)是CaCO_3沉淀的良好场所,沉积微相在局部井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具有"双峰值"特征,并造成了高黏超稠油油藏复杂的油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97.
目前关于天然菱镁矿的形成认识主要有蒸发沉积成因和生物成因两类。前人在室内成功制备出菱镁矿矿物,证实了该矿物的无机成因理论,但是实验结晶条件明显高于西藏班戈错的寒冷气候条件和化学条件,并且班戈错湖通过自然蒸发结晶也难以形成菱镁矿矿物,而这一认识与周边阶地上正在形成菱镁矿的现象相矛盾。因此,自然蒸发沉积可能不是现阶段班戈错菱镁矿的主要形成过程,而已有研究表明,藻类具备诱导形成碳酸盐矿物的能力,本文利用西藏班戈错Ⅲ湖湖及其藻类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并与无藻类的湖自然结晶结果相对照,探讨藻类生命活动与班戈错菱镁矿的成因联系。研究发现,藻类不仅能够适应高盐度盐环境(矿化度117.3 g/L),并且在其光合作用过程中还能显著提高周围体pH值(最高可达10.564),诱导并促进球碳镁石在藻类网状节点处结晶沉淀,该矿物进一步脱即能够形成菱镁矿矿物;而人为提高班戈错Ⅲ湖湖Mg2+浓度也仅能结晶形成三菱镁矿矿物,无球碳镁石或菱镁矿结晶析出。因此,西藏班戈错菱镁矿的形成过程与藻类生物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但是有关球碳镁石向菱镁矿转变的具体条件以及藻类成矿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
河套灌区西部浅层地下水咸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浅层地下位埋深浅、含盐量高,是导致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以河套灌区西部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浅层地下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以及文地球化学模拟,探讨了灌区浅层地下的补给来源和主控-岩作用过程,并定量估算了蒸发作用对浅层地下含盐量的影响.研究区内浅层地下为弱碱性咸,pH为7.23~8.45,总溶解性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变化范围为371~7 599 mg/L;随着地下咸化程度增大,化学类型由HCO3-Na·Mg·Ca型向Cl-Na型过渡.引黄灌溉和大气降是浅层地下的主要补给来源,径流过程中浅层地下受蒸发作用和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地下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盐溶解和硅酸盐风化解,并受强烈的蒸发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影响.文地球化学模拟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蒸发作用和岩盐溶解作用对区内浅层地下咸化贡献最大,石膏和白云石等矿物的溶解、硅酸盐的解、Na-Ca离子交换以及局部地形起伏对地下咸化过程也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99.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上中下游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黄河流域地下动态特征、地下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地下资源及饮安全状况。黄河流域年度地下资源量393.55亿m~3,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7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资源量为81.91亿m~3,占比超过20%;黄河流域地下质量以Ⅰ~Ⅳ类为主,劣质地下主要受总硬度、硫酸盐、铁、溶解性总固体等天然原生组分影响,砷、氟、硒、碘等原生组分超标是流域部分地区地下安全的主要威胁;2020年与2019年同期相比,黄河流域地下位呈上游稳定、中游局部上升、下游下降的态势,主要地下降落漏斗形态基本稳定。针对黄河源区、宁蒙河套平原等重点区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开展流域文地质与资源调查评价,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及重点地区平衡分析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川藏铁路位于大陆碰撞造山带,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下,铁路沿线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严重制约着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为降低川藏铁路沿线重大工程文地质灾害风险,从工程文地质角度出发,结合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研究成果,阐述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文地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可能遭遇隧道高压及涌突问题、隧道高温热害问题、隧道排影响生态环境3个重大工程文地质问题;沿线发育多条区域性断裂带,控制着地层展布、热活动和成矿带分布以及地下循环演化,导致穿越断裂带的深埋长大隧道高压涌突、高温热害及高矿化等问题较为突出。沿线重大工程文地质问题下一步研究工作主要为:开展高精度、多尺度的文地质调查,把握重大问题的发育规律和致灾机制,构建精细的预测评价体系和主、被动相结合的灾害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