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3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79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430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贵州兴达井田含9-17层,其中K1、K2、K3、K4四层较稳定,为主要可采层。依据钻孔资料,分析测井曲线形态与层顶底板以及上下标志层间的组合关系,对井田的岩层进行了对比。该井田K1层常分叉为K1上、K1下两个分层,其直接顶板高视电阻率异常,三叠系至K1层组间自上而下的缓坡状视电阻率曲线形态与自然伽马幅值相对较高的组合特征可作为二叠系含地层与三叠系地层划分依据;K2层位于龙潭组顶部,下距长兴组灰岩标志层10m左右,层本身高伽马异常;K3、K4层及其底板具较高的自然伽马特征。  相似文献   
92.
刘家田井田含地层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23~33层,可采层11层。含地层分上、中、下三段,上、中段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及伽马伽马曲线除了在层上呈异常反映外,其余地层测井曲线特征不明显;12、17号层视电阻率和伽马伽马曲线呈高幅值箱状反映,自然伽马曲线呈低幅值反映;视电阻率曲线在17号至24号层之间存在厚层高异常反映。下段自然伽马曲线有4~7处高幅值异常反映特征。在上、中、下段测井曲线特征对比基础上,利用标志层、组特征等对比法进行了层对比,大大提高了对比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3.
毛易矿区位于湖南长邵断坳北段,属于涟源坳陷中部隔挡式褶皱带,区内逆冲推覆构造较为发育。通过野外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几何形态,得出矿区及其外围构造具有明显分带分段特征的结论:以向斜为主体,向斜两翼发育逆冲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根据褶皱展布特征,自西向东可分为西带,中带和东带。研究认为,西带构造变形强于东带,研究区构造演化为共轭逆冲断层模式,受后期构造影响,系不均匀分布于西带和东带,其中北段东带与南段东带逆冲构造下伏地层是有利的找区域。  相似文献   
94.
黄陵田侏罗纪层裂隙发育,渗透率高,层气开发的地质条件优越,即将成为我国层气开发一个重要的潜在接替领域,根据焦坪矿区和彬长矿区层气开发取得的成果,详细探讨了层气开发方式、井位部署、钻完井工艺、压裂工艺和排采工艺等关键技术,指出欠平衡钻进、基于储层保护的洞穴完井和分层控压联合排采将是该区层气开发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5.
甘肃省炭资源较为丰富,类齐全,但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根据炭资源赋存特征可划分为5个赋带、9个田。主要含地层为中侏罗统,其次是下白垩统和下二叠统等,成环境中三角洲平原相聚最好,形成了区内的厚层,层赋存受同沉积构造和后期构造活动的综合控制作用。全省预测资源总量约1 656.8亿t(2 000m以浅),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庆阳、平凉两市的预测资源量约占全省总量的96%。  相似文献   
96.
万会  苗琦 《中国煤炭地质》2014,(2):71-73,77
炭是我国最主要的矿产资源之一,目前炭矿产资源勘查、质评价、炭资源储量报告评审及炭矿井建设等工作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为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在相关规范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如炭可采性区块的界定依据、资源储量控制程度、含系数的计算标准、局部可采层的稳定性评价、最低可采层厚度指标、不可采层的计量、高硫的处理方式等问题。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在规范执行中的局限及矛盾,提出了相应的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97.
以淮南田潘三矿4-2层中的岩浆岩、天然焦和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其矿物组成和主量元素含量,研究地下岩浆侵入对中矿物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变质成天然焦后,其总的矿物含量增多,并伴随着后生矿物如微斜长石和镁绿泥石的出现。天然焦中后生矿物的组成元素可能来源于岩浆或热液中的主量元素如Si、Al、Na、K、Fe和Mg。  相似文献   
98.
刘秀丽  王昕  郭丕斌  熊睿  聂雷  申俊  张静 《地理科学》2022,42(2):293-302
炭与水资源相互影响和制约,如何评价炭耗水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机制对炭和水资源进行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标准的炭水足迹测算模型,分析2000—2017年黄河流域炭富集区——晋陕蒙炭水足迹的时空演变趋势,构建炭水足迹压力指数评价区域炭和水资源的匹配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定量分析炭水足迹的驱动效应。结论如下:① 炭水足迹总量在研究期内呈增长趋势,主要以原和火力发电水足迹为主,山西和内蒙古炭水足迹最高,陕西最低。② 研究区整体炭水足迹压力指数逐渐增大,由–水关系缓和型逐渐演变为–水关系制约型,从空间分异来看,山西最大,研究期内均属于–水紧张型,陕西次之,内蒙古最小,均由–水关系缓和型演变为–水关系制约型。③ 影响炭水足迹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效应和技术效应,前者对炭水足迹的影响逐渐增强,后者对炭水足迹压力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各驱动效应空间分异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炭富集区炭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odel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oalbed methane has been explored in many basins worldwide for 30 years, and has been developed commercially in some of the basins. Many researchers have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geology and technology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se investigations, a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can be defined: "a coal seam that contains some coalbed methane and is isolated from other fluid units is called a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On the basis of anatomiz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ypical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the hydrodynamic sealing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and the self-sealing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The former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classes: the hydrodynamic capping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and the hydrodynamic driving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lat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urrently, hydrodynamic s  相似文献   
100.
层滑构造煤岩体微观特征及其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琚宜文  姜波  王桂梁  胡超 《地质科学》2004,39(1):50-62,91,T001,T002
层滑构造在层及其顶、底板间普遍发育,它对地质勘探、矿生产、矿井工程灾害防治以及层气的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淮北田海孜矿为例,在研究宏观层滑构造带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层滑构造的微观特征和形成机理。构造是层滑引起的层流变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通过对构造与构造岩的微观特征测试,发现层滑运动除了产生脆性变形外,还产生较强烈的塑性变形。利用镜质组光率体各向异性和构造岩组构,结合层滑构造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岩体应力、有限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层滑构造以顺层剪切为主,层受力的主要方向为NW-SE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