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地震位错理论是研究地震断层滑动与地球物理场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论,是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等基本地球物理问题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广泛使用的半无限空间介质模型的位错理论,由于其几何模型的限制,在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等应用研究中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误差。此外,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精确地观测地震变形,亟需一个适用于全球地震变形研究的地震位错理论。为此,本团队基于球形地球模型,经过多年系统性研究,建立了地震位错理论新体系。所构建的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促进了全球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球形地球模型地震位错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了弹性球形地球模型、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和黏弹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其次,介绍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球动力学变化研究、断层与地下介质结构反演和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方面的相关应用;最后,对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2.
海洋工程建设已步入深海,但与之匹配的浅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原位测试技术尚不成熟。为此,本文开发了可用于评估深海浅表层沉积物土力学性质的多探头原位测试系统,包括锥形触探仪、球形贯入仪和十字板剪切仪,可实现对深海沉积物土力学性质的快速、准确和智能化评价。进一步,通过CEL大变形数值模拟和足尺土工模型试验确定锥形触探仪的锥尖阻力系数,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给出球形贯入仪的贯入阻力系数,从而完善深海浅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3种特定仪器各自适合的强度测试区间。结果表明:对于深海浅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的评估,锥形触探仪和球形贯入仪的阻力系数建议分别取值为9.5和11.1。  相似文献   
93.
吴阿丹  车涛 《冰川冻土》2021,43(1):274-284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三极”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研究热点。随着天空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三极时空信息呈现出海量、高时效、多维度的大数据特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可视化手段,这些数据很难被非科研人员理解和认知。如何面向不同人群,快速直观地展示三极最新科学发现所产生的时空数据,已成为数据可视化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三极科学数据和成果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开源框架的三极科学发现展示的原型系统(三极球),重点突破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自动预处理、三维开发引擎、多屏幕互操作,分析结果自动生成等关键技术,并以北极放大效应、三极冰雪冻融对比与关联及三极联动对东亚气候的影响三个典型场景为例,进行三极科学发现的三维场景展示,生动、直观的再现三极科学重大发现,有利于管理决策者与普通大众理解三极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等研究成果,对地学领域相关的信息展示也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4.
采用溶剂热法经乙二醇水解,制备Ce-Cu(x)-O纳米晶体簇,电镜照片显示Ce-Cu(x)-O纳米晶体簇具有类似球形结构并且分散均匀.通过改变铜含量制备一系列样品,对样品进行BET、XRD、H2-TPR等表征.结果表明:XRD结果显示当n(Cu)/n(Ce)低于0.1时,只检测到立方相CeO2的晶相衍射峰;当n(Cu)...  相似文献   
95.
深蓝 《海洋世界》2010,(10):66-68
<正>值得一提的是俄军的720门大炮中的76门是发射爆破弹的轰击炮,这种轰击炮使用的爆炸球形弹比实心击毁球形弹效果好。爆炸球形弹的应用,使传统的木风帆战舰彻底走向消亡,加速了海军向装甲舰队的过渡。  相似文献   
96.
棕囊藻赤潮原因种的分子鉴定和起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定了发生于我国东南海域赤潮原因种Phaeocystis sp.及相关种类P.globosa和P.pouchetii 18S rDNA序列,并以Phylip35分析软件构建序列距离矩阵和分子系统发育树图.结果表明,该赤潮原因种与球形棕囊藻P.globosa 18S rDNA序列完全相同,从分子水平鉴定了该原因种为P.globosa.分子系统发育树图表示的P.globosa和P.pouchetii的分化顺序表明,分布于我国东南海域的P.globosa可能是一种本地起源的暖水种.Phaeocystis globosa不同株系的形态差异,可能是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结果.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数据对有害赤潮藻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设计用于有害赤潮藻快速鉴定的特异性分子探针,对赤潮的监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二氧化碳加富与阳光紫外辐射对球形棕囊藻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善文  高坤山 《海洋学报》2011,33(4):155-162
在含有和滤除紫外(UV)辐射(UVR,280~400 nm)的阳光条件下,向静止、恒温的培养体系中分别充含390×10-6和800×10-6体积CO2的空气,以期探讨CO2浓度升高与阳光UV辐射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的生理生态学影响.结果显示,该藻对CO2加富和UVR...  相似文献   
98.
栉孔扇贝球形病毒的超微结构及细胞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扇贝大规模死亡病因调查时,在栉孔扇贝体内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大小为130-150n,核心区电子密度较高,具双层囊膜,囊膜外具放射状纤突。病毒存在于消化腺,外套膜,肾脏,肠及鳃等组织的细胞质中。细胞超微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内染色质变性,凝聚于核膜内侧,线粒体外膜膨胀,内嵴溶解,消失,内质网膨胀,核糖体脱落。  相似文献   
99.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常在热带至温带近海海域形成有害藻华,该种具有种内遗传多态性,且有囊体大小、特征色素组成等性状分化。在我国南海形成有害藻华的球形棕囊藻可形成“巨型囊体”,以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为特征色素,是一种独特的“巨囊”生态型。2021年11月底至12月初,南黄海青岛沿岸暴发大规模球形棕囊藻藻华。藻华发生期间,对青岛沿岸3个站位的水文和化学要素进行了观测,分析了球形棕囊藻囊体的数量、直径和色素组成,并应用一种高分辨率种下分子标记——叶绿体rbcS-rpl27基因间隔区分析了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藻华发生期间青岛沿岸表层海水温度较低 (12~14℃),海域营养盐组成具有高溶解有机氮、低溶解无机氮的特征;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超过20个/L,最大囊体直径为18 mm,以But-fuco为特征色素, rbcS-rpl27序列分析表明其与南海“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南黄海首次暴发的球形棕囊藻藻华是由“巨囊”生态型形成,该藻华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发展和核电设施运行等构成威胁,亟待开展藻华成因与监测预警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0.
棕囊藻(Phaeocystis)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原因种,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在极地和近海地区的碳、硫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食物网结构及全球气候变化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个体微小,形态特征观察困难,在常规观察中很容易被忽略。同时多数棕囊藻具有复杂的异型生活史,具有多种不同细胞形态,因此其传统分类与鉴定一直存在较多分歧。截至目前已描述的棕囊藻有10种,而确定具有电子显微镜和/或DNA分子数据支持的只有7个种,而且随着新的观测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应用,更多的棕囊藻种类被发现。近年来中国沿海棕囊藻藻华肆虐,但有关棕囊藻形态及分类的研究却较少,目前一直报道的仅“球形棕囊藻”1种。因此本文对全球范围内棕囊藻属的种类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等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后续厘清中国沿海棕囊藻的种类及遗传多样性现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