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13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红土型镍矿床是全球镍矿成因体系中资源储量最大的一类.为探讨红土型镍矿床成因机制的多样性,基于全球广域尺度,选择以载镍矿物为分类视角,开展铁氧化物型、水镁硅酸盐型和粘土型等3类矿床的对比研究.铁氧化物型矿床在矿化剖面上以铁质红土层为优势岩(土)相层,以针铁矿为主要载镍矿物,矿石中镍品位偏低但伴生钴矿化.矿床的成矿条件依赖于热带气候环境、稳定大地构造背景、纯橄榄岩母岩和剪切构造带等多种因素的集成耦合.强氧化和水解作用是载镍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发育的主要机制,镍在红土化过程中主要以类质同象进入低结晶度针铁矿晶格或被吸附的方式富集成矿;水镁硅酸盐型矿床以风化壳中出现厚大腐岩层为标志,以镍蛇纹石、镍滑石等水镁硅酸盐矿物为主要载镍矿物相,矿石多为高品位硅镁镍矿.矿床的发育严格受控于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环境,与活跃大地构造背景及富镁橄榄岩母岩条件密切相关,属强淋滤表生作用的产物.离子交换作用和次生沉淀作用共同构成了水镁硅酸盐矿床发育的成矿机制;粘土型矿床以红土剖面中出现稳定的粘土矿物层为标志,局限于偏干旱的热带气候背景,与低缓的地形地貌、排水受阻的水文环境及蛇纹岩母岩条件等具有专属性联系,属未遭受充分表生淋滤作用的产物.镍与次生蒙脱石类矿物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是粘土型矿床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2.
陈百友  刘洪滔  杨平  孙媛 《地球学报》2013,34(S1):202-206
全球红土型镍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红土型镍矿体则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规律。红土型镍矿化强度明显受成矿母岩成分(包括镍含量、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构造地质、成矿时间长短及风化壳成熟度的影响和控制。红土型镍矿的矿床类型主要受气候、大地构造背景、构造隆升状态控制, 并受地形地貌、排水条件、成矿母岩岩性及其蛇纹石化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93.
陕西宝鸡市三趾马红土工程地质特性及灾害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滨  吴树仁  石菊松  冯振 《地质通报》2013,32(12):1918-1924
陕西宝鸡市渭河北岸地区厚层黄土底部普遍存在一套三趾马红土,其物理力学特性控制着滑坡灾害的发生。通过试验分析发现:①三趾马红土粘粒含量高(一般在37%~55%之间)、蒙脱石或伊利石/蒙脱石类膨胀性粘土矿物含量大(相对含量55%~75%,绝对含量21.99%~33.98%)、有效蒙脱石含量为18.61%~27.56%,比表面积平均值为204.7m2/g,最高达262.9m2/g,属于膨胀性粘土,物理化学活性强;②三趾马红土微裂隙发育、胶结程度差、易崩解,天然状态下为坚硬粘土,饱水后呈现可塑—软塑态,具显著膨胀性;③三趾马红土的天然强度相对较高,而遇水饱和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明显降低,峰值强度和残余剪强度降幅在47%~63%之间。因此,三趾马红土在地下水作用下强度显著降低,成为高陡斜坡中的软弱地层,形成剪切带,控制着渭北黄土塬边地区滑坡的发育与分布。  相似文献   
94.
东北黑土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沉积物,在对红土母质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两种东北黑土剖面土壤进行小于2μm粘粒的化学组成和XRD衍射分析基础上,研究这两种母质上发育的东北黑土的粘粒矿物组成。结果表明红土母质上发育的东北黑土风化脱硅作用较强,以1—1型或2—1型粘粒矿物为主,主要含有伊利石、蛭石、高岭石,上层土壤粘粒中含有少量绿泥石,母质层含有大量的蒙脱石,不含有绿泥石。在成土过程中,伊利石大量存在,少量绿泥石逐渐形成,蒙脱石向蛭石转化;黄土母质上发育的东北黑土以2—1型粘粒矿物为主,主要含有伊利石、蛭石、高岭石、少量的绿泥石,母质层粘粒中含有长石,经过脱硅作用逐渐消失,有些土壤的母质层粘粒中也含有蒙脱石,粘粒矿物分布相对均匀,矿物间的转化和演化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95.
本区红土型镍矿预测中的主要原岩-蛇绿岩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结合部构成的三联点构造控制的班达海左行旋卷构造带上。大面积分布的蛇绿岩带底部的镁质超基性岩普遍含镍0.2%0.4%,其风化壳具明显结构分带,超基性岩地区200.4%,其风化壳具明显结构分带,超基性岩地区20450 m标高的中、低山地貌,坡度角5°450 m标高的中、低山地貌,坡度角5°30°等是红土型镍矿主要预测标志。预测红土型镍矿A类远景区2400 km2,近海边红土型镍矿潜在资源量1500万t;B类远景区5500 km2;C类远景区面积5600 km2。  相似文献   
96.
碱性材料对红土结构的侵蚀及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泥等碱性物质大量用于加固岩土工程,但红土结构在使用碱性材料加固后经济寿命反而明显缩短,其相关机制亟待明确。基于材料的化学分析和加速寿命实验原理,采用不同浓度的过饱和碱液恒温浸泡红土,模拟碱性加固材料对红土侵蚀的不同时长;然后检测红土被侵蚀后渗液中有效离子的浓度变化,显微观测红土颗粒和孔隙的劣化趋势,揭示碱性物质对红土结构的缓慢破坏机理。对比试验表明:碱性加固材料加速了红土中倍半氧化物、硅酸根等支撑物质的变异和流失;土颗粒的胶结物、包裹层、填充物均遭受了明显破坏,颗粒级配严重失衡。碱性物质还逐渐改变了倍半氧化物的表面电性,使硅溶胶、氧化铝等粘结成分变质,导致酸碱接触带附近的红土分崩离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被压力渗水带出后,在土工结构中形成了大量的微架空和细观通道,并导致红土的工程指标劣化,诱发渗透破坏和溃塌灾难。  相似文献   
97.
文章选取印尼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红土型镍矿区为研究区,对201个浅井剖面共采取3 161件风化壳样品,进行了w(Ni)值的测试,以揭示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Ni的表生富集规律及矿化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平面上,矿区内风化壳的w(Ni)平均值的高低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斜坡带、坡脚堆积带的风化壳为含镍高值区,其w(Ni)值为0.8%~1.8%;山顶平台区、山脊的风化壳为含镍低值区,其w(Ni)值为0.7%~1.4%。在垂向上,风化产物的w(Ni)值的高低与取样深度及样品属性密切相关。w(Ni)值随着红土带→腐岩带→基岩带的变化出现低值(0.85%~1.55%)→高值(1.15%~4.75%)→低值(≤0.55%)的波动变化规律。矿层的产状(分布、深度、厚度)与风化壳产状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矿区内的低品位矿层〔1.5%≤w(Ni)≤2.0%〕和高品位矿层〔w(Ni)≥2.0%〕单独或组合发育,产出"正常型双层矿化"、"倒置型双层矿化"、"低品位单层矿化"、"高品位单层矿化"和"叠层矿化"等5种矿化结构类型。综合分析认为,富镁及中等程度蛇纹石化的超基性岩母岩、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是矿区内发育富镍红土风化壳的首要条件。吸附、离子交换以及次生沉淀等3种成矿作用的共同发育,导致了红土风化壳中Ni表生矿化的连续性、矿石类型的多样性及特高品位矿石的形成。矿床中矿化结构类型的多样化是区域构造背景、地形地貌、构造发育、水文条件等诸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文章指出,在今后的红土型镍矿床的找矿勘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内、外生控矿因素对矿床发育的影响,总结矿区尺度的矿化结构规律,可有效地指导矿床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98.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12,31(5):1132-1134
菲律宾属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岛弧构造体中的一环。它在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上,前中生代为地槽区,可能在三叠纪末受构造变动影响(有人认为受全球性特提斯运动影响)构成了岛弧初形,晚中生代至古近纪末受太平洋构造变  相似文献   
99.
笔者根据基底页岩在红土风化过程中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演变规律,建立了遵义仙人岩铝土矿床古红土壳的分带模式,从上至下划分为:(1)铁铝质壳带,又称强风化带或最终分解带;(2)铁铝质粘土岩带,又称中度风化带或分解带;(3)粘土岩-黄铁矿带,又称弱风化带或轻微分解带;(4)原生页岩带。通过孢粉化石鉴定和Rb-Sr法同位素年龄测定,肯定了古红土壳形成于早石炭世大塘期旧司时,当属原地红土风化残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0.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Cr(VI) on laterite from Guizhou Province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as well.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mineral compositions in the laterite would cause differences in the capacity of laterite to absorb Cr(VI). Gibbsite, iron oxide minerals and non-crystalloids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laterite to absorb Cr(VI). The pH of the solu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adsorption of Cr(VI) on laterite. Acidic environment (pH=2–5) is favorable to the adsorption of Cr(VI). The amount of adsorbed Cr(VI)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H of the solution.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Cr(VI), the amount of adsorbed Cr(VI)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The optimal adsorption concentration of Cr(VI) on laterite is 250 μg/mL. The adsorption of Cr(VI) on laterite is a rapid process, about 80% Cr(VI) will be adsorbed within 2 hours. And the adsorption of Cr(VI) on kaolinite is a slow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