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1.
青海什多龙铅锌矿床是东昆仑造山带上一个中型矿床,本文通过对铅锌矿石开展包裹体测温和硫同位素测试,综合前人成果资料认为什多龙铅锌矿形成于早三叠世,是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矽卡岩期后酸性淋滤成矿的中低温热液接触交代一充填型锰质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92.
2012龙来了     
《地图》2012,(1):24-25
  相似文献   
93.
讨论了井田构造特征。按形态,性质及展布方位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并分析了各构造单元的形成机制及演化。  相似文献   
94.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作为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组分——“灾害环境”来看待,由此对泥石流灾害防治的认识和措施体系也不是片面的、机械的“就灾论灾,就灾治灾”,而是认为:只有通过恢复和重建泥石流流域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方能实现泥石流灾害防治的长期目标,这较以往对泥石流的认识,赋予了更多的生态学内涵。将生态、经济功能分区方法用于泥石流流域的研究和治理中,并对划分的各生态、经济区提出了关键的生态调控措施和产业配置。  相似文献   
95.
云南省龙脖河铜矿区火山岩地质及岩石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脖河铜矿床的成矿与该区火山岩关系密切,加强对其进行岩石化学的研究,对在本区和区域上同类矿床的勘查找矿和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龙脖河铜矿区典型火山岩及其组构特征、副矿物特征、蚀变特点和岩石化学特征,认为龙脖河铜矿区火山岩是一套富钠质的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与大红山群变钠质火山岩岩石组合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96.
山东莒南后左山恐龙公园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山东省莒南县后左山恐龙公园内保存了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恐龙足迹化石。该足迹化石群产于早白垩世大盛群田家楼组,主要是兽脚类、鸟脚类恐龙的足迹,尤以前者占优质。最大的一个为椭圆形,大小100cm×70cm,可能系鸟脚类恐龙的足迹。鸟脚类足迹大多为椭圆形,长轴一般30~40cm,常呈幻迹保存。最大的兽脚类足迹为三趾型,长49cm,宽35cm,是大型肉食龙类的足迹;最小的一个长8.5cm,宽4.5cm,可能是虚骨龙类的足迹。另外还发现了少量可能是驰龙的足迹,具有2个很长的趾(Ⅲ和Ⅳ趾),趾间角极小,二者几乎平行。鸟脚类恐龙足迹层位分布局限,但密度较大,产出的层面常发育泥裂、波痕,甚至冰晶痕,与泥岩、粉砂质泥岩等层位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97.
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中侏罗统五彩湾组地层一化石坑中采集到27个保存不佳的恐龙肩胛骨化石,其中17个左肩胛骨,10个右肩胛骨,经综合整理修复出2副骨架。1990年经恐龙专家董枝明先生研究认为是一种体长约5m的小型蜥脚类恐龙,因其体形小巧,并为纪念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故的恐龙修复架装专家苏有伶先生,命名为苏氏巧龙。这是苏先生生前修复的最后一条恐龙,也有学者怀疑它是后来发现的体长约17m的克拉美丽龙(Klamelisaurus Zhao X,1993)幼体。  相似文献   
98.
新书介绍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离龙类一具有头骨的不完整骨架,建立Simoedosauridae科中的一新属新种:朝阳辽西龙:Liaoxisaurus chaoyangensis gen.et sp.nov.。朝阳辽西龙的下颌缝合部短,小于下颌长度的2O ,牙齿齿槽近似正方形,区别于任何已知的进步的离龙类。它吻部相对较短,占头骨总长的49.8 。  相似文献   
99.
中国西藏南部喜马拉雅相的乐平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南部二叠系色龙群,曲布日嘎组等“喜马拉雅相”地层产有冈瓦纳区系的以Siriferella rajah,Taeniothaerus densipustulatus,Neospirifer(Neospirifer)kubeiensis和Retimarginifera xizangensis为典型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其组成和演进层序与属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巴基斯坦盐岭的Wargal组上部和Chhidru组,克什米尔的Zewan组,印度斯匹提Kuling页岩上部的Gngrei组,尼泊尔西北部的Senja组和澳大利亚西部Hardman组的很接近;时代曾被归入瓜达鲁普世或乐平世早期等,分歧较大。近年来在盐岭等地发现这一冈瓦纳区系动物群明显高于乐平世一部牙形类Clarkina dukouensis带,并与菊石Cyclolbus和有孔虫Claniella动物群共生。由此推定整个色龙群或曲布组和曲布日嘎组都应属于乐平统,它与上覆三叠系以牙形类化石Hindeodus parvus和菊石Otoceras出现为界,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乐平世沉积的一个三级地层层序。层序以海进初期沉积的低水位体系域的曲布组石英砂岩为标志,其顶界则为比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略低的一个快速海进面。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对天目山龙王庙地剖面样品的测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地磁揭示,该剖面主要属布容正极性世,地层年代属于Q3-Q。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