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1361篇
海洋学   98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41.
运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15℃、20℃、25℃和30℃)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0.75×106、1.5×106、3.0×106和6.0 x 106 cells/ml)对等棘刺型和不等棘刺型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的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  相似文献   
942.
克拉通化与华北陆块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克拉通化是稳定的大陆形成的重要事件,在地球演化历史上未见重复.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经历了两期克拉通化事件,为理解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难得的实例.第一期克拉通化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很可能是在2.53~2.60Ga的微陆块拼合之后很短的时间内,以陆壳岩石和初生地壳岩石(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的侵入、岩墙群和裂谷型火山-沉积盖层为标志.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出现了裂谷-俯冲-增生-碰撞的陆内造山事件,以三条古元古代的活动带为代表.第二期克拉通化即克拉通再造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陆内造山之后约1.95~1.82Ga期间,出现麻粒岩相-高级角闪岩相的克拉通基底岩石的整体抬升,伴随壳熔花岗岩形成和强烈的混合岩化,而后有镁铁质岩墙群侵入、裂陷槽和裂谷形成,以及奥长环斑花岗岩-斜长岩-碱性花岗岩-碱性火山岩的非造山岩浆活动(在18~16.5亿年).中元古代后华北进入地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43.
基于2009年和2011年采集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辅以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探索.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的反演方法建立测线上的模型.利用声学基底面的反射波,下地壳顶界面的反射波和莫霍面的反射波走时的反演勾绘了地层中的不连续界面,利用自声学基底面下的折射波和来自上地幔的首波来反演整条测线的P波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944.
利用2003~2008年间的ICESat卫星激光测高数据,通过块域交叉点分析提取南极大陆冰盖表面高程变化信息,同时探讨了卫星激光测高不同任务间的系统偏差,结合冰盖地表粒雪密度模型探测南极大陆冰盖质量变化,并对其原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南极大陆冰盖高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年周期信号,平均周年振幅为2.21 cm.在南极大陆的...  相似文献   
945.
为了有效测量水压致裂方法中的重张压力,必须使用具有足够小柔度的试验设备,否则无法从重张压力估计垂直钻孔平面的最大水平应力.仅通过替换水压致裂系统中的某一部件来大幅度降低系统柔度是很难的.但如果流量计尽可能安装在靠近跨接式封隔器隔离出的钻孔测试区.那么系统柔度就会大大降低.为此,我们研制出配有井下流量计的试验系统,并在野...  相似文献   
946.
为了测量距地表1 000 m以下位置的地壳应力状态,我们研究并开发了钻孔千斤顶压裂技术.技术的原理是:当钻孔千斤顶对钻孔壁加载时,与钻孔轴向平行的方向将会产生两个相对的新裂隙;卸载之后,如果千斤顶对钻孔壁的同一个地方进行施压,这对裂隙将会再次张开.与钻孔轴向垂直的平面上的两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是由重张压力和裂隙的方...  相似文献   
947.
地层证据——对大别造山带汇聚历史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造山带的汇聚演化历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来自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的地层记录以及北淮阳地区的地层记录可能为两个陆块的汇聚模式提供制约。通过对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岩相古地理进行比较,其中3个阶段相似, 2个阶段差别很大。以浊积岩发育作为俯冲阶段的标志,磨拉石建造出现作为闭合的标志,显生宙以来,大别造山带曾经历了两次俯冲和两次汇聚,俯冲时间分别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叠世,汇聚的时间分别为中 晚泥盆世和中三叠世,早期的汇聚具有软碰撞特征,以上认知得到了北淮阳地区地层、古生物和沉积记录的支持,同时也与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本吻合。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在晚三叠世处于快速折返阶段,早侏罗世以前到达地表,其平均折返隆升速率为39~66mm/a。  相似文献   
948.
研究区峨眉山玄武岩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冈达概组分布于其邻区的中咱微陆块。峨眉山玄武岩与冈达概组下段玄武岩均具有富碱、高钛特征,大部分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峨眉山玄武岩Mg#变化范围为0.31~0.70,属于适度演化过的岩浆,冈达概组下段玄武岩Mg#=0.34~0.43。总体上,冈达概组下段玄武岩比峨眉山玄武岩更富Ti,高FeO*,低MgO,低SiO2。两组玄武岩均有轻稀土强烈富集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但部分具有Sr、Zr负异常,均属板内玄武岩,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在地幔柱作用下产生。峨眉山玄武岩Rb、Ba有明显的波动,可能是受到源区混染作用影响,其微量元素比值表现出EM1-OIB与EM2-OIB的混合特征,起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熔融程度为4%~7%。冈达概组下段玄武岩元素比值较稳定,与EM1-OIB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起源于石榴石稳定区,其形成深度比峨眉山玄武岩深,熔融程度较低,为2%~5%,可能是产生于地幔柱边缘。中咱微陆块、扬子地台西缘的二叠系玄武岩源区物质均受峨眉山地幔柱影响,具有很大的亲源性,峨眉山地幔柱的活动为板块的裂解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949.
经过近50多年航磁工作,发现和圈定了全国大中型沉积盆地及沉积岩总厚度,评价了各沉积盆地的找油气方向,发现一系列重要条带状构造带及断块状构造区,它们断错镶嵌组成中国地学中的断块构造图景,其中近东西向的阴山—天山构造带,勾绘了亲西伯利亚构造域(准噶尔、松辽、佳木斯断块南界)。西昆仑—秦岭—大别构造带组成了古中华构造域(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华北—胶辽断块)的南界;可可西里—金沙江构造带展现了亲冈瓦纳构造域(羌塘、革吉—班戈、冈底斯—拉萨、喜马拉雅断块)的东北边界;钦州—杭州构造带围限出华夏—南海构造域(华夏断块、东海陆架、台湾海峡、珠江口—海南岛断块及南海海盆)的北部边界。在镶嵌地学断块中,南北走的裂谷构造带,边幕型弧块构造带及环形构造区,在航磁异常图中展示明显,且与隐伏的油气资源、煤田及铁矿富集区关系密切,是当前全国找矿的重要方向。中国陆壳历经复杂的裂解、增生、拼贴、重力调整、热力均衡演化活动,这些活动被地球旋转非均衡性作用和地慢的上涌及沉降动力学所控制。  相似文献   
950.
通过野外剖面踏勘、井下岩芯观测、镜下微区扫描等,初步探讨了泥质岩非构造裂缝(泥裂)的发育期次、空间展布形态、裂缝开裂模式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表明:(1)泥裂发育可以分为3个期次,依次为同生成岩期、埋藏成岩期(早成岩期和中-晚成岩期)和表生成岩期,各期泥裂发育数量与面孔率表现为∑同生期>∑表生期>∑埋藏期;(2)泥裂开裂方式主要包括3大类7种模式; (3)现代泥裂发育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其中砂-泥旋回地层中砂层的润滑作用有助于泥裂的形成,并为早期裂缝填充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此类地层也有利于异常高压缝的发育;(4)泥裂单边延展开裂后期通常产生分叉,分叉角度多为120°,其次为90°,主要与沉积物颗粒均质性和能量释放有关;(5)影响泥裂发育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其中粘土含量和盐度决定着泥裂的发育程度,地形坡度控制着泥裂的空间组合形态,沉积旋回影响着泥裂的开裂方式、位置及裂缝内填充模式等;(6)构造裂缝的存在对泥裂的发育与保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者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