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587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1207篇
海洋学   12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缅甸弧的俯冲作用及川滇断块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中 《中国地震》1992,8(1):68-75
本文用川滇及其邻区震源深度分布的规律、震源机制P轴出地点的资料、及现有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结果,讨论了印度板块缅甸弧的俯冲深度、形状及地壳隆起的力学机制。指出缅甸弧沿北东方向向川滇地块俯冲的角度为19.1°—26.6°;挤压作用可能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大规模隆起的唯一原因。由于我国川滇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格局都受到印度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它们的地震活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00年至1980年期间,缅甸弧附近和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都可分为四个活动期,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期的开始与结束都较缅甸弧附近地区相应的地震活动期滞后,滞后时间分别为2年和3年。  相似文献   
952.
953.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59  
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于新生代时崛起。周缘造山带中古老变质地体的折返与3种挤 出作用方式有关:喜马拉雅"逆冲-伸展"型挤出、祁连山"反向逆冲"型挤出和阿尔金"逆冲-转换"型挤出。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推测,造山带的折返与周缘大陆岩石圈向内的俯冲作用有关:印度板块岩石圈向北俯冲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约 200 km处,西伯利亚板块往南低角度插入祁连山 40 km以下,塔里木地块沿阿尔金北缘边冲断层呈铲式往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下100km处,扬子地块呈入体插入青藏高原东部中地壳下面。是否存在扬子地块往西运动及大陆俯冲作用尚待探究。  相似文献   
954.
江绍断裂带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绍断裂带赣东北段广丰—上饶地区的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是中地壳变质沉积源岩改造成因的S型火山岩.通过横向对比发现,该区火山岩与前人已认识的、江绍断裂带西延部分的相山、东乡S型酸性火山岩盆地构成了一条沿江绍断裂带展布的S型酸性火山岩带,这一特殊成因的火山岩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很可能是晚侏罗世华夏与扬子两板块陆内碰撞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5.
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 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总结了复式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复式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为一套岛弧岩浆岩组合,成岩年龄集中在120~104 Ma,属于早白垩世末期,空间分布上具从南到北,由早到晚的趋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从石英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具有由钙碱性系列岩石向钾玄岩系列演化的趋势,主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而重稀土近于平坦,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基于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形成于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的背景,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至新生下地壳,致其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的母源岩浆,早白垩世末期(104.8±1.4 Ma)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壳仍持续向北俯冲,下白垩统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才意味着洋盆彻底关闭。  相似文献   
95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已实施3年,进入项目结题阶段,已形成海域地震区划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即将开展的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组分析和探讨了海域地震区划研究基础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关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介绍和分析了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海域断裂活动性探测和地震构造、中国海域与邻区地震目录及地震活动特征、海域地震动特性及衰减模型、海域场地条件及对地震动的影响、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方法与技术等;编制了一系列相关图件、数据库和计算软件,包括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活动构造框架图、3个典型海域(位于黄海、台湾海峡、南海内)地震构造图、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中国海域潜在震源区划分图与考虑不确定性的对比方案及考虑三维潜源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软件;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俯冲带地震构造模型、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和地震模拟数据的南海俯冲带板内地震动衰减关系、利用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结合宽频带速度记录的俯冲带板缘与板内地震的地震动长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提出了以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及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指标的大陆架场地分类方法及相应的场地地震动参数调整方案;最后形成了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原则、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体系,完成了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规程(初稿)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了3个典型海域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957.
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便于在大陆上研究板块构造,作者提出了几项原则,作为参考:1.板块接触带时常表现为一条大断层或断裂带,延伸至少数百公里,经常超过一千公里;2.在两个相邻的板块上,沉积岩相和古生物群有显著的划分;3.有混杂堆积的出现;4.有蛇绿岩带的出现;5.有蓝片岩的出现;6.侵入岩与喷出岩具有规律性的分布;7.地震震中的分布;8.两个相邻板块所指极向的不同移动轨迹.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中国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有几条山脉和地区可能是板块构造接触带.这些是:1.秦岭东西构造带,2.台湾省东岸,3.西藏的雅鲁藏布江,4.金沙江上游,5.龙门山及“康滇地轴”,6.祁连山北部边缘. 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以下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大陆板块对大陆板块互相碰撞的说法,似应作一定的修改.因为几乎所有大陆上的俯冲带都是沿着地槽的一边或两边发生的,而不是两个大陆板块直接相互接触.它和大陆边缘的海洋板块对大陆板块的移动,极为相似。2.超基性岩是否能侵入到大陆地壳,还是只能生成于地幔?3.如果说超基性岩只出现于地槽,则古老地块中有超基性岩出现时,是否可以说,这是以前地槽沉积的变质岩,而不是古老的岩浆岩体,例如秦岭的大华群和大别山的淮阳地盾等。  相似文献   
958.
三叠纪华南俯冲陆壳已经延伸到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地区, 而该地区的俯冲陆壳是否经历超高压变质仍存在诸多争议。对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地区的侏罗纪花岗岩——荆山岩体中的暗色残留体、主体花岗岩以及细晶岩脉中的白云母进行岩相学观察、电子探针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荆山残留体和主体花岗岩中白云母颗粒较大且相对于一般花岗岩中原生的、次生的白云母具有较高的Si、Fe+Mg原子数和较低的Al原子数。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残留体和主体花岗岩中大颗粒白云母也具有相似的铝原子桥氧键(Al,O(br))的拉曼位移(421 cm-1),低于经历超高压的黄镇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的原子数和铝原子桥氧键的拉曼位移,而高于本研究中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奥地利Spail片岩中的白云母。残留体和花岗岩中大颗粒白云母的主量元素和拉曼位移特征指示其为变质成因的多硅白云母。因此,可以利用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来指示花岗岩形成的压力,并且确定荆山花岗岩发生部分熔融的压力为1.0~1.3 GPa。荆山花岗岩的源岩为华南深俯冲的陆壳碎片,华南板块俯冲到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深度为33~45 km,相当于华北克拉通中下地壳深度。  相似文献   
959.
田军 《吉林地质》2020,39(2):26-32
通过对梨树中央构造带后五家户浅层登娄库组小Ⅰ、小Ⅱ气藏研究,发现该区气藏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东北部、东南部双向物源,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体整体上厚度小、横向岩性和物性变化快,后期被近南北向断裂切割,在东西向形成多个独立断块,与南北向岩性及物性边界共同形成了断块-岩性复合圈闭,控制了该区气藏的平面分布。结合成藏规律及外围单井资料,提出后五家户南北翼部也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由于北部存在晚期断裂活动而对油气进行调整,因此建议优先对南部有利区域开展滚动评价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60.
刘飞  杨经绥  牛晓露  李观龙  冯光英 《岩石学报》2021,37(10):2971-2994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出露东波和普兰等多个大型的超镁铁岩体,其成因还存在争议。为此我们近年来对东波蛇绿岩开展了地表填图并实施了一口1002m的科学钻探DSD-1。研究显示具有"厚幔极薄壳"特征的东波蛇绿岩记录了多期岩浆事件:(1)~137Ma的OIB型玄武岩和138~144Ma的OIB型辉绿岩和辉长岩,以及普遍出露熔融程度达30%以上的亏损型方辉橄榄岩,反映了早白垩世初期古洋盆受到地幔柱活动影响;(2)129Ma的薄壳均质辉长岩(I型)、128Ma的辉长岩脉(Ⅱ型)和科钻岩芯中厚18m辉绿岩(Ⅲ型)的地球化学成分均与西南印度洋洋脊玄武岩类似,它们是在慢速-超慢速扩张脊附近大洋核杂岩侵位过程中形成的;(3)地表辉绿岩脉(Ⅳ型)的SIMS和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21~123Ma,全岩地球化学具有异常低的REE、HFSE含量及明显的Th、Nb、Zr、Hf负异常,类似于Albanide-Hellenide造山带蛇绿岩中的无壳源物质混染的中钛玄武岩,指示辉绿岩脉形成于洋内初始俯冲环境。总的来说,东波蛇绿岩记录了早白垩世地幔柱影响的超慢速扩张和初始洋内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