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1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718篇
测绘学   378篇
大气科学   1174篇
地球物理   644篇
地质学   975篇
海洋学   61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利用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76年太平洋各层风场资料,计算了0°—50°N,105°E—110°W范围内,7月850hPa,700hPa,500hPa,300hPa,250hPa和200hPa各层上的垂直运动,并与叶笃正等所作的太平洋上空夏季平均环流特征作比较得出:(1)常年Walker环流明显,而E1 Ni(?)o发生年热带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减弱,东太平洋空气下沉区变成了强上升区,Walker环流下沉区东移至110°W以东;(2)常年热带西太平洋Hadley环流不明显,沿160°E以东Hadley环流越来越清楚,呈向东递增的趋势,而E1 Ni(?)o年Hadley环流东西变化甚为复杂,Hadley环流的上升支并不在赤道附近,而移至10°N左右,明显较常年偏北,Hadley环流也变成自热带向副热带倾斜的环流圈;(3)E1 Ni(?)o发生年,夏季以淮河为中心的空气上升区变成下沉区,而37°N以北的华北地区仍是上升区,华北多雨,所以出现Ⅰ型降水。  相似文献   
962.
内流对海底管线涡致振动与疲劳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复杂的海洋环境条件下,管道的动力学特性受到内外部流体的作用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处在海底平稳流动作用下的悬跨管道的涡致振动进行分析,特别地考虑到管道内部流动的作用,给出了内流速度对管道响应幅度的影响,进而指出其对管道疲劳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3.
南海海水中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南海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对溶解氧(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是DO浓度最高的含氧层,在次表层20~75 m处普遍存在着DO浓度的最大值(440μm o l/dm3),同时该层还出现了pH值的最大值和活性磷酸盐浓度的最小值,其位置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对夏季表层DO和活性磷酸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其相关系数为-0.915(n=288),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同时,DO和pH值垂向变化趋势相一致,相关系数为0.951(n=288),两者呈强烈正相关。通过计算,得到1998年夏季和1999年冬季海面溶解氧的海-气交换通量:夏季释放通量为-0.346~0.226 m o l/(m2.d);冬季为-0.234~3.123 m o l/(m2.d)。由于夏季南海海水生物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要高于冬季,因此夏季溶解氧向上通量的区域较冬季广,同时,海-气交换的通量随区域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法》)已经施行一年有余,但法学理论界对海域法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一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域法》本身,交叉性研究不够;二是研究大多停留在解释层面上,深层研究不多。因此,海域法理论研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本文对与《海域法》相关的若干问题做些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化和海域法理论研究工作有所裨益。一、海域空间范围的划定问题关于海域空间水平范围,《海域法》第二条规定的较为明确,“本法所称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本法…  相似文献   
965.
东海不同底质类型海域春季悬浮体通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94年4月在东海陆架不同底质类型海域即泥质和砂质区的水文和泥沙观测资料,分析和计算了两个站的悬浮体含量的分布、余流分布和悬浮体通量,以代表两个局部海域悬浮体含量分布和输送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底质类型、生物活动、水动力环境和悬浮体物源各因素的影响下,两个海域的悬浮体通量和悬浮体含量垂直分布各有其特征,是东海悬浮体输送和垂直分布的两种典型类型。111站周围海域的悬浮体通量较大,上、中层水体(0-40m)中的悬浮体向东南方向输送,下层和底层的悬浮体向东北方向输送,且下层和底层的通量大于中上层;砂质区的悬浮体通量相对较小,且从表层到底层均向东北方向运移。  相似文献   
966.
深部流体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垂直—近似垂直的柱状通道,如气烟囱构造、流体逸散管道等。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能够直观地对这些柱状地球物理异常进行精细的描述与刻画,从而统计其形态参数。综合不同海域的研究成果,本次研究系统总结归纳了柱状流体运移通道的8个重要参数,分别是发育层位、终止层位、平面形状、直径、高度和宽高比、反射偏移、椭圆率、拟合椭圆方位角。形态参数分别与通道群在平面上的展布方位、特殊的海底异常地貌(如海底麻坑、丘状体等)、深部构造发育与分布(如底辟、断层等)等进行耦合关联,能够进一步揭示柱状流体运移通道的地质含义。可将形态参数分为:(1)从形态学上对柱状通道进行直接分类的参数;(2)指示柱状通道形成诱发因素或形成过程的参数;(3)划分柱状通道幕式流体活动及期次的参数;(4)定义柱状通道中流体活动时间区间的参数;(5)间接反映柱状通道中流体通量相对大小的参数。实际研究过程中,单一形态参数难以准确反映出复杂地质背景下柱状通道的真实地质含义,多参数组合、相互对比验证,能够更好地对柱状流体通道的地质含义做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67.
采用卷管法铺设管道时,管道和铺设设备之间的接触作用十分复杂,并且管道在弯曲过程中将会产生塑性变形并可能发生局部屈曲,导致管道失效。基于有限元模型(FEM)实时模拟卷管法安装的整个过程,研究管道与铺设设备之间的接触作用;分析管道对于环境载荷和船体运动的动态响应;获得管道的应力应变值以校核局部屈曲。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弯矩大部分来源于管道与安装设备间的接触作用,而环境载荷及船体运动对管道的弯曲应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68.
近年来,针对中国生态环境、洪涝灾害应急响应、国土安全监测等遥感观测任务,无人航空遥感手段需求越来越多。构建异构无人航空器遥感观测多任务集群系统是近几年的发展目标,为完成无人航空遥感生态建设,垂直起降无人机以其不受场地限制起降又可快速巡飞的特点,在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垂直起降无人机发展现状调研、面向航空遥感应用市场的无人机分析及典型机型介绍、垂直起降无人机在遥感领域的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垂直起降无人机在遥感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等。通过广泛调研及深入分析可知,目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正逐步取代多旋翼飞行器的主导地位;垂直起降无人机占据了遥感应用无人机80.47%的市场份额;动力多元化、系统智能化、布局多样化、尺寸小型化等是面向遥感应用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发展方向。本文较为全面地阐述和剖析了面向遥感应用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的相关内容,为遥感航空无人机生态建设提供了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969.
利用山东地区38个GNSS基准站2011~2016年连续6 a的观测数据,对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变量最大的区域为山东西南部地区,形变速率约为-24.0 mm/a;西北部地区形变速率较大,为-15.0 mm/a;东南部以及沿海地区沉降速率较小,为-0.5~3.0 mm/a;而在中部地区(泰山山脉)呈隆升趋势,形变速率为0.3~5.0 mm/a。  相似文献   
970.
北半球夏季中高纬海洋声散射层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八次北极调查走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太阳高度、海冰密集度和实测水体环境参数数据,统计分析了中高纬海洋声散射层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纬度越高,声散射层在海表滞留时间越短,即使在极昼期间及全海冰覆盖海域,虽然其迁移幅度和后向散射强度减弱,但仍受太阳高度变化影响,且二者具有较强的时序相关性;在北极中央海域,不仅声散射层迁移活动较弱,且出现无明显散射层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该海域浮游动物和鱼类聚集度相对较低且迁移活动微弱,超出了本文所用ADCP的探测精度范围;从鄂霍次克海至白令海西南海域,往返ADCP数据均显示有两个后向散射强度上高下低,但垂直迁移时间同步的声散射层,且二者间距随纬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并合为一体,这可能是由不同生活习性的海洋生物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