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4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63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907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61.
锆石特征较好地记录了形成环境,可以指示其成因类型,反演寄主岩石岩浆的演化过程。本文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技术获得了江西大岭上钨矿区花岗斑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数据。研究表明该花岗斑岩中的锆石包括无核燕山期岩浆锆石、继承锆石和被捕获锆石。无核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暗黑,Th/U<0.1,LREE/HREE比值高,Ce弱正异常,平均锆石Ti温度计地质温度为872℃,兼具岩浆锆石和热液锆石的特征,为形成于伟晶岩阶段之前的富含热液的岩浆晚期阶段的岩浆锆石。捕获锆石整体具灰白阴极发光,其裂隙中见暗黑阴极发光,Th/U>0.4,LREE/HREE值低,Ce正异常,锆石Ti温度计地质温度为766℃,为典型的岩浆锆石。继承锆石的核具有灰白色阴极发光,其边缘阴极发光暗黑,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值介于前两类锆石之间,其核部为形成于燕山期之前的岩浆锆石,其边部为与无核锆石同时形成的锆石边。区域上形成于燕山期之前的岩浆岩仅有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因此捕获锆石和继承锆石核可能来源于晋宁期花岗闪长岩。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可能是黑云母花岗斑岩的一种源岩。无核锆石特征说明,该类锆石结晶时,寄主岩石岩浆处于富含高温热液、压力降低的环境中,岩浆演化处于伟晶岩阶段之前的岩浆晚期阶段。该阶段的这种富含热液的岩浆具有很强的金属运载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2.
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有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它们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矿床关系密切。作者对这些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研究显示,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发生了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形成了3个沉积序列:(1)早志留世—晚泥盆世海退序列;(2)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侵序列;(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退序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沉积过程中底层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过3次明显的波动,并与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有意义的是,铜陵地区的大部分层控矽卡岩矿床都产在与后两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963.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是探索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的重要窗口。西北天山是伊犁地块与准噶尔地块的结合部位,保存了两者之间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信息。出露于伊犁地块北缘别珍套山的泥盆系是记录西北天山晚古生代早期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对中泥盆统汗吉尕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碎屑锆石U-Pb年龄介于500~370 Ma,并可以分为两期,主峰年龄为386 Ma,次峰年龄为490 Ma,结合岩相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汗吉尕组砂岩的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早期中酸性岩浆岩和早古生代早—中期中基性岩浆岩。综合分析认为,汗吉尕组于中泥盆世晚期沉积于弧前盆地沉积构造环境,物源主要为伊犁地块北缘的古生代岩浆弧,暗示伊犁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期受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作用影响,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964.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laboratory integrated research as indicated that ophiolite mélange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northern Thailand, consists of fragments of tectonites such as metamorphic peridotite (extremely silicified serpentinite), cumulates (pyroxenolite, gabbro, and gabbro-diorite), ocean-ridge basalt, oceanic-island ba-salt and radiolarian silicalite, and it was formed during D3-P. The rock series, rock types and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thole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ridge basalts (C1) in China's Ailaoshan zone. As for the Hawa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their major elements, REEs and trace elemen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ic-island basalts in China's Jinshanjiang zone (P11). In the Uttaradit area of this zone the metamorphic alkaline basalts show transitional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cean-ridge basalts and oceanic-island basalts, which were still formed in oceanic-island environments. The above-described basalts are all oceanic volcanic rocks and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ic crust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相似文献   
965.
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断裂南侧。矿床赋矿围岩是一套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矿床受多级构造系统控制,东西向断裂是矿区的主用控矿断裂。矿化体类型主要是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石英脉,其次为硫化物蚀变岩型矿体。硫同位素测试数据显示,黄铁矿δ34S为0.2‰~3.88‰,方铅矿δ34S为-2.03‰~-5.95‰。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8.057~18.135、15.524~15.585、37.962~38.110;方铅矿中变化范围为18.093~18.106、15.542~15.563、37.901~37.919。含矿石英脉成矿流体分析显示其液相成分相对富含K+、Na+、Ca2+、SO24-、NO23-离子,阳离子中一般Na+K+Ca2+Mg2+;阴离子中SO42-Cl-F-NO23-;气相成分中除H2O为主要成分外,CO2含量也较高。围岩和石英脉矿体中黄铁矿稀土分析显示其∑LREE/∑HREE在3.49~28.17之间,(La/Sm)N=2.23~29.49,轻重稀土发生了强烈的分馏,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特征;δEu变化在0.36~1.44之间,δCe在0.71~1.08之间,两者皆以弱负异常为主。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大多数Co/Ni比值在0.63-3.8之间;Hf/Sm、Nd/La和Th/La值小于1。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岩浆;成矿流体、稀土和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矿床成矿温度为中高温-中低温,成矿流体是富Cl-和SO42-的深部岩浆热液,金以该类络合物形式运移。  相似文献   
966.
彭静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07-1014
位于新疆的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区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SW向,其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区破碎蚀变带的展布,含矿岩层主要为上石炭统中段地层。为了揭示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容矿岩系的沉积环境,文章对容矿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容矿岩系的稀土配分,负Eu异常现象较明显,这与此类岩石的富含钙质杂基和异常高的K2O含量有关;根据容矿岩系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层结构特点和化石特征,可判别其容矿岩系沉积时的构造环境应属大陆岛弧,其容矿岩系形成于半深海-浊流沉积,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967.
硫同位素研究在喀拉通克岩体的地壳物质混染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块状和浸染状矿石、斑点状和脉状矿石以及围岩中硫化物进行硫同位素测试,分析了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在硫化物中的富集状态,探讨了喀拉通克铜镍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块状矿石的同位素测定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千分偏差δ(34S)为(-1.30~1.84)×10-3,浸染状矿石的δ(34S)为(-2.50~0.85)×10-3,脉状矿石的δ(34S)为(-1.54~3.00)×10-3,围岩中黄铁矿的δ(34S)为(-7.8~-3.3)×10-3;硫同位素在硫化物中的富集从大到小依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说明硫化物之间基本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喀拉通克铜镍矿床的硫主要来自于地幔,只在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浸染状矿石和岩浆后期热液阶段形成的脉状矿石以及晚期黄铁矿中有少量或局部地壳硫混染的痕迹;地壳硫的加入没有在岩浆源区发生,可能发生在岩浆上升并发生硫化物就地熔离的局部过程中,几乎不对硫饱和及硫化物的熔离产生影响;岩浆在地壳深部发生的橄榄石、铬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可能是促使硫饱和与硫化物熔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8.
利用显微镜、地球化学、ELA-ICPMS定年等技术,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及其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元素组成分析和原位定年。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为典型的大陆拉斑玄武岩, 所获得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966±15 Ma、344±22 Ma和241±7 Ma, 其中1966±15 Ma为继承锆石年龄, 344±22 Ma为岩浆第一次分离结晶年龄, 而241±7 Ma代表了玄武质岩浆最后喷出时的锆石结晶年龄。可见, 中晚三叠世盆地西缘北部贺兰山地区处于区域挤压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 可能为一小型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969.
东北伊春地区桃山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伊春桃山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且缓向右倾斜、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具有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与区域上晚二叠世-早侏罗世的正长-碱长花岗岩具有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锆石CL图像表明,锆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核和新生的边,核部的稀土微量元素变化较大,而新生的锆石边部稀土微量元素较稳定,说明部分锆石的核部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影响,而边部则是溶解后再沉淀的产物,即岩浆结晶作用形成。但无论是核部还是边部,它们的微量元素特征都指示其形成于大陆地壳环境,而非洋壳环境。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继承性锆石核具有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540±10Ma和2471±12Ma,新生的锆石边部平均年龄为1821±10Ma。结合上述特征,我们认为,桃山花岗岩的源岩年龄为2.54Ga,区域上构造热事件的年龄为2.47Ga,而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82Ga,因此,桃山花岗岩所在的地区可能为一前寒武纪的古老微陆块。  相似文献   
970.
在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滇西梁河三叠纪花岗岩中锆石微区微量元素、U-Pb年龄和Hf同位素。花岗岩中大部分锆石具有振荡环带,为典型岩浆锆石,并发现独特的双核结构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双核锆石继承核与本文岩浆锆石有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而双核锆石增生边(低轻稀土、轻微负Ce异常、高重稀土、低Th、高U、Ti、P)与它们不同。注意到双核锆石外围有一圈灰白色热液蚀变边,认为双核锆石增生边的微量元素特征可能是自身结晶生长过程和后期蚀变影响的综合结果,继承核和增生边同为岩浆成因。双核锆石继承核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302.5±2.9Ma和289.9±2.5Ma,双核锆石增生边和其他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全平均年龄为213.1±1.7Ma(MSWD=7.7),晚三叠世花岗岩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213Ma)值(-9.6~-6.7),并且其tDM2Hf值(1.6~1.8Ga)远大于其结晶年龄,结合大地构造演化,认为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后碰撞伸展背景下古老地壳熔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