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9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796篇
测绘学   266篇
大气科学   417篇
地球物理   447篇
地质学   1645篇
海洋学   385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elast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affected by hanging wall and forward directivity in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are investigated.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IDRs) for ground motions impacted by these near- field effects are evaluated and comprehensively compared to far-field ground motions. In addition,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esponses to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ground motions are compa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espons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in the short period range by hanging wall and in the long period range by footwall. Although high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was observed at hanging wall stations, the IDRs for structures on hanging wall sites are only larger than footwall sites in the very long period range. Forward directivity effects result in larger IDRs for periods longer than about 0.5s. Adopting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for IDRs established using far-field ground motions may lead to either overestimation or underestimation in the seismic evaluation of existing structures located in near-field regions, depending on their fundamental vibration periods.  相似文献   
992.
主应力轴持续旋转条件下饱和松砂的振动孔隙水压力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研制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剪多功能剪切仪”,针对福建标准松砂,在三向非均等固结条件下,进行了能够模拟海洋波浪荷载作用下主应力轴连续旋转的循环耦合剪切试验。通过试验着重探讨了初始主应力方向、振动过程中主应力方向连续变化对不排水条件下砂土的振动孔隙水压力增长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在振动过程中主应力轴连续旋转的条件下,初始主应力方向对砂土的动孔压比与振次比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初始大主应力与竖向之间夹角的增大,动孔压比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归一化孔压比与广义剪应变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与初始主应力方向角和振动剪应力幅值无关。  相似文献   
993.
在工业CT的检测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造成投影数据的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利用传统的解析重建方法(FBP)或者统计重建方法(EM)都不能给出理想的重建结果,从切向CT扫描方式获得的就是典型的不完备投影数据.本文利用迭代算法来改善重建图像的质量,首先通过已有的投影数据合理估计缺失的投影数据,并通过不断的迭代来改善这种估计,从而使得重建图像不断逼近真实物体.  相似文献   
994.
使用198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日本的TBB/GMS资料讨论了亚洲季风系统中印度和东亚两个子系统中热带季风变化(扰动)源地及变化后的纬向传播特性. 18a的结果表明, 在夏季热带季风主体的5º~15ºN范围内, 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纬向风虽然为西风, 但绝大多数动能扰动和对流扰动均起源于140º~150ºE, 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90º~100ºE). 而在印度夏季风系统中, 18a中有12a动能扰动起源于阿拉伯海向东传播到孟加拉湾, 东端抵达90ºE, 其余年份并无明显东西向传播特征. 因而, 在亚洲5º~15ºN夏季风主体区域内, 虽然均由西南季风控制, 但存在传播特性相反的东亚和印度两个子系统, 两个系统交界约在90º~95ºE, 比过去提出的交界经度105ºE更偏西一些. 以上结果也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影响而不是受来自孟加拉湾的印度季风影响. 相反, 印度季风环流系统除了受阿拉伯海影响外还部分受东亚季风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在分析“陆地表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对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二维分布的科学需求后, 确定以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的后向散射系数与地表的几何特征参数、介电常数等参数具有定量关系的SPM(Small Perturbation Model)模型为基础, 提出了运用TM热红外图像和地面同步观测的微气象数据相结合的热惯量-土壤湿度反演模型, 获取了试验区内土壤表层的湿度信息, 通过与介电常数的链结, 从SAR图像的后向散射的复合信息中解析出像元尺度的非体散射地表的几何特征信息; 经过形态因子的转换, 在SAR图像和TM图像空间尺度转换的基础上得出非植被区的等效几何粗糙度信息. 再应用作物高度的光谱模型, 计算出试验区的作物高度后, 转换为等效几何粗糙度. 采用分层镶嵌等图像处理方法, 生成了试验区像元尺度的地表等效几何粗糙度的二维分布图. 根据大气湍流理论和大气稳定度订正方法, 对测量的大气温度剖面数据和风速剖面数据进行迭代运算, 获取了试验区内裸土及小麦植被等类型地表风浪区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实测值. 在分析风浪区等效几何粗糙度、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共同作用后, 建立了由地表等效几何粗糙度向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转换的尺度转换模型. 运用实测值验证了这一系列模型最终反演结果, 表明整个研究思路是可行的, 并可望应用于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有关的地-气相互作用的区域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96.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 构造属性及其年代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由北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系统、伸展断裂系、走滑断裂及伴生同构造沉积组成. 基底卷入、指向北东的主要逆冲作用发生于174 ~168 Ma之间, 随即发生了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 伴随着逆冲后伸展构造作用, 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 沿该带南西侧发育了北西向分布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义县组、九佛堂组等火山-沉积地层. 由于主要伸展断层的倾向位移量具有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 因此, 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显示出向东南方向南积作用迁移的特征. 九佛堂组沉积晚期及其以后, 北侧原物源区又发生向南西的逆冲作用, 在盆地东北缘逆冲断层下盘的九佛堂组地层形成了倒向南西的不对称向斜. 最后, 沿北西向构造带还发生了右行走滑运动. 该构造带醒目的地貌-构造表现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表明, 在新生代以来它仍然具有很高的构造活动性. 该构造带在空间上与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揭示的基底断裂构造基本吻合, 因此, 其中生代构造活动可以看作是在有利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基底构造活化的结果. 这种基底构造活化可能是板内变形和板内造山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7.
京希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京希金矿床位于博罗科努早古生代岛弧西段叶拉苏断陷中,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的第二岩性段,含矿岩石主要为硅化火山角砾岩和硅化砂砾岩,矿床处于近NS向与NW向断裂的交汇锐角部位,强烈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蚀变组合是高品位矿石的蚀变标志,近矿围岩中高岭石化、绢云母化普遍发育,岩石中富含Au、As、Sb、Hg,贫Cu、Pb、Zn等微量元素,成矿温度130~240℃,成矿深度0.67-0.70km,属浅成低湍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998.
华北克拉通北缘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的浅成低温热液成矿带,总结该成矿带金/银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矿床产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生代火山盆地,并集中分布于辽吉地块、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北端,断裂构造和火山机构控制了矿床定位;矿床和成矿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集中在170Ma~100Ma;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混有岩浆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并有盖层物质混入。讨论表明,本成矿带不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古亚洲洋板块或蒙古-鄂霍茨克板块俯冲的直接产物,而是西伯利亚与华北古板块碰撞所致,成矿岩浆-流体系统可能起源于同碰撞期的陆内俯冲,成岩成矿作用爆发于碰撞构造演化的挤压-伸展转变体制。  相似文献   
999.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沉积物中碘的纬向分布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碘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与人类关系密切, 缺碘将影响人的正常生长. 碘又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剂, 在大气化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界中碘主要富集在海洋生物和海洋沉积物中, 海洋沉积物是碘的最大储库.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所采沉积物样品分析表明, 楚科奇海及白令海沉积物中碘的含量为98.1×10-6, 73.8×10-6, 高于中国边缘海、南太平洋沉积物中碘的含量, 显示出碘含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加的趋势. 在探讨楚科奇海与白令海沉积物中碘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碘的纬向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伸展型脆-韧性剪切带对沃溪钨锑金矿床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西沃溪钨锑金矿床受控于一条伸展型顺层脆-韧性剪切带。带内岩石在非共轴顺层剪切构造动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分解,形成泥质构造根岩强变形带和砂质构造根岩弱变形域。泵吸中心-弱变形城中的承压矿液沿砂质构造根岩的ab面发生水力压裂而产生“D”型张剪裂隙。构造-流体双重动力系统的周期性振荡使主裂隙系统发生周期性的破裂-愈合作用而形成条带状复脉。矿液是通过隐蔽的低角度正断层、强变形带内的构造面理及弱变形城中的微裂隙系统运移的,说明在靠近滑脱面的弱变形城中水力压裂作用会增强,其矿化类型将以蚀变岩型为主、脉型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