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测绘学   24篇
地球物理   622篇
地质学   1191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沙城以东的延庆盆地及其邻近区域内布设了由GDS-100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利用台阵记录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延怀盆地内0-80km深度范围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利用计算机三维彩色剖分显示技术研究了台阵下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地壳厚度为40km左右,壳幔界面有4km左右的上下起伏.地表沉积盖层在延庆盆地中心附近厚度约1km,而在向盆地外围延伸的方向上相对变薄.研究区域内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较复杂,而下地壳与上地幔则相对比较均匀.其上地壳最突出的特点是在10km深度附近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延庆盆地下方,它延伸到6-20km的深度范围.在延庆盆地南侧,该低速层有从西往东逐渐减弱的趋势.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延庆盆地下方上地壳低速体外围.据此推断,延庆盆地及其临近区域内的地震活动与该区域地壳内的热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2.
陈孝德  林传勇 《地震地质》1997,19(4):26-320
山西大同第四纪玄武岩中含有少量小型的幔源包体,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反映了上地幔条件下至少有两次变形事件;包体的平衡温度为900~1050℃,平衡压力为1.1~1.7GPa,对应的来源深度为40~60km。由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推导的上地幔流变学参数表明,该地区上地幔符合大陆拉张带上地幔的特征。在第四纪时期,该地区上地幔仍然继续其底辟上涌过程  相似文献   
993.
祝治平  张先康 《地震学报》1997,19(5):499-505
近期完成的近东西向的北京——怀来——丰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斜穿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并在延怀盆地与一条深反射剖面重合,其目的是探测研究延怀盆地及外围地区的地壳上地幔构造、速度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壳呈层状结构,地壳厚度由顺义的35.0 km向西逐渐加厚至42.0 km;壳内界面近于水平或由东向西缓倾;在延怀盆地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特征.上地壳的下部存在明显的低速体,并有两条地壳深断裂带延伸至莫霍面,这与延怀地区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介绍横穿大别造山带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和密度结构.地表高程最大的岳西至晓天之间存在约5km厚的山根,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下方莫霍界面达4.5km垂直错断表征三叠纪碰撞的古缝合线,在超高压带3km深度以下的相对高速异常区,可能与含量较高的超高压变质岩有关.  相似文献   
995.
熔融流体与上地幔流变强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上地幔温度(1300~1500K)、压力(1.5GPa)和应变速率10~(-4)~10~(-5)/s条件下对合成地幔岩进行了部分熔融变形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5%左右熔体使地幔岩石力学强度产生明显弱化现象,熔融流体强化了矿物颗粒边界滑移和动态重结晶作用.含少量熔体液-固态双相系统上地幔岩石变形机制以高温位错蠕变为主,应力指数n为2.3,蠕变活化能为270~994kJ/mol.  相似文献   
996.
大别山俯冲陆壳的再循环——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与邻区新生代大陆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碰撞造山带俯冲陆壳可以再循环进入软流圈地幔,并形成上地幔的EM Ⅰ富集端元它与交代富集不相容元素的岩石圈地幔不同,具有低Rb/Ba和La/Yb的特征.位于大别山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的嘉山具有EM Ⅰ特征的新生代大陆玄武岩可能就与大别造山带俯冲陆壳再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综述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的几种常规方法和主要研究结果,并首重讨论地球物理状态方程、地震成象、综合反演、高温高压实验和有关对比研究方法。均匀各向同性球对称地球模型仍不失其参考意义,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状态是非均匀和各向异性的。横向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上地幔部分,下地幔和液态外核似乎比较均匀,但核幔边界过渡带(D″)可能代表一个内含非均匀化学边界的热边界层,其形态起伏和横向变化影响地球模型的球对称性。3D地震成象实质上反映地震波速与温度异常的关系,而温度变化又会引起密度异常,因而密度变化是控制地幔对流的关键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998.
月球形成于贫Fe而富Ca、Al和含含水硅酸盐的前星云尘埃碎屑物质的假说导致对月球深部地震剖面的枯朴学解释。270 ̄500km深处地震波速的异常低值可能是含含水相超基性岩的稳定存在的结果。500km深处中、下月幔地震界面的性质及下月幔中含水硅酸盐的缺乏可能用在超越含水相稳定上界的p-T参数条件下含水相的脱水作用来解释。270km深处上、中月幔地震界面可能是由形成月球的原始物质在约250 ̄300km深  相似文献   
999.
现代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矿床及其组合与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一样,是地壳变革的一个事件,因此从成矿环境地质方面可反演矿床及其组合的形成史,正确划分出与区域地壳演化阶段相适应的矿化类型;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右江幔隆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借用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一些思想,用地幔隆起的观点分析了本区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南海区域的上地幔活动特征及印支地幔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不同阶次的卫星模型重力异常计算岩石层下的地幔拖曳力场,揭示南海区域存在三种尺度的地幔对流是控制其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因素。其中大尺度和中等尺度的地幔对流模型已为震波层析成像的资料所证实,并可用现行的地幔柱概念进行解释。本文着重讨论了印支地幔柱的表现形式、成因和时代以及对沉积盆地中的有机质转化和烃类富集等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