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5篇
  免费   1387篇
  国内免费   1878篇
测绘学   546篇
大气科学   581篇
地球物理   727篇
地质学   6069篇
海洋学   51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74篇
自然地理   540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612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496篇
  2011年   561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53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根据西南三江中段维西-宁蒗地区1:20万高精度航磁勘查结果,对比已知中酸性侵入岩体的磁异常特征,发现多处磁异常与已知中酸性岩体相对应,结合物性及地质、重力、化探等资料新圈定数十处近地表或隐伏的中酸性侵入岩.通过对这些岩体与已知矿产的关系分析认为,中酸性侵入岩与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产关系密切,因此,这些侵入岩体是间接寻找上述矿产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993.
我国著名大型锡矿大厂矿区的100号矿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大脉状矿体,由质密锡铅锌矿石组成。该大脉矿体长度约1200多米。大厂矿区矿床形成过程有两个主要矿化阶段:早期锡石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的硫盐锡石多金属矿化阶段。矿物流体包体数据表明:早期形成于300~400℃(450℃)条件下,有高盐度流体包体与低盐度流体包体共存,流体处于从超临界流体进入近临界的气液两相不混溶区过渡阶段,有流体沸腾现象;晚期流体盐度变化小处于降温过程。而100号矿体形成于300~360℃,压力较低,仅为8.24MPa。本次研究设计一含锡溶液从超临界态进入亚临界态的气液不混溶区的实验,研究金属在气-液间再分配过程。实验模拟一个非平衡的气液分离反应动力学过程。重点研究含Sn-NaHCO3-HCl-H2O在近临界压(25~22MPa)和8~14MPa、380~300℃条件下,在亚临界态气-液两相不混溶区时相分离过程。气液分离实验是恒压降温过程。结果表明:近临界区NaHCO3-HCl-H2O的NaCl-H2O体系出现气-液(L-V)分离现象。降温远离临界点时,在V与L相里的Na、Cl浓度比:Na(V/L)、Cl(V/L)比值多数远小于1,Na、Cl主要分布在液相里。实验表明出现含Sn溶液的V-L两相分离过程,并且,Sn已在L-V间再分配,Sn(V/L)多数大于1。说明Sn多数情况下分布于气相里(贫NaCl富H2OCO2)。在380~250℃范围内NaCl-H2O-CO2体系包含的H2O-CO2体系也出现V-L两相不混溶区。实验发现H2O-CO2的L-V分离过程中,气相里HCO-3和CO2-3分布很少,CO2多。同时,锡在H2O-CO2的L-V间也存在再分配,锡分布在富CO2气体里。实验说明富CO2气体迁移锡。实验为地质解释提供依据,说明100号矿体形成于快速减压的大型裂隙条件下。在300~360℃下压力减低,使含金属流体迅速进入L-V两相不混溶区,气体快速迁移金属,快速沉积金属矿石。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内蒙古东南部通辽、赤峰两站1992—2012年的地面和探空数据,针对两地雨、雨夹雪和雪等不同的降水相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辽站降雨或雨夹雪时850hPa气温特征较为接近,赤峰站降雨夹雪或雪时850hPa气温特征较为接近;通辽站850~700hPa两层之间的厚度降雨夹雪或雪时特征相近,赤峰站降雨或雨夹雪时特征相近,在箱线图中两层之间的厚度与850hPa温度分别对3种相态出现完全相反的叠加。在850、925hPa气温的判别指标中,赤峰较通辽站:降雨时分别高1.5℃和1.7℃、降雪时分别高2.4℃和3.8℃。气温(T)统计表明:降雨时通辽站气温在4.0℃以上、赤峰站气温在6.0℃以上,降雪时两站均T≤0.0℃,两站气温在0.0℃T≤4.0℃(通辽站,赤峰站为6.0℃)为雨、雨夹雪和雪共同出现的温度区间。虽然两站阈值大小有较大差异,但3种降水相态的出现均与中、低层厚度和低层气温密切相关,与中层的气温关系甚小,说明该地区中、低层厚度和低层气温高低决定地面降水相态。  相似文献   
995.
寸菊艳 《地震研究》2005,28(4):325-329
对云南保山滇14井1992—2004年水汞观测资料与其周围400km范围内发生的所有Ms≥95.0地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滇14井水汞存在短临异常,且异常特征清晰,异常幅度明显;所提取的短临预报指标对应地震效果较好,但对应范围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主要对应云南西部地区及缅甸弧型构造带中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996.
文章阐述了龙头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确定了矿床的成矿期与成矿阶段、蚀变作用与蚀变分带,以及控矿构造系统与空间变化等;通过合理的探矿工程并借助于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基本探明了Ⅰ、Ⅱ号矿带内矿体的空间产出形态、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了矿石的类型、结构构造以及矿化特征,并合理地圈定了矿体;通过综合取样分析,估算并预测了远景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内容的分析和对GIS的深人研究,探讨了基于GIS的矿区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结构与功能、系统和数据库设计、建库和系统开发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98.
为比较大型藻抑制赤潮藻的能力,研究了孔石莼、羊栖菜、长浒苔、马尾藻、蜈蚣藻和裙带菜的干粉末海水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并从长浒苔中分离出具有强抑制作用的组分。分析6种大型藻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率(Inhibitory rate,IR%)和120 h的半效应浓度(Effect concentration,EC50,120 h)发现,孔石莼、羊栖菜、长浒苔、马尾藻和蜈蚣藻的浸提液在浓度达到2.4 g/L时可在实验周期内使中肋骨条藻全部致死,抑制率达到100%,全部致死所需时间分别为96、120、96、144和144 h,当浓度达到4.8 g/L时,6种大型藻均可全部杀死中肋骨条藻,6种大型藻对中肋骨条藻的EC50,120 h分别为1.0、1.0、1.1、1.4、1.5和4.7 g/L。从长浒苔浸提液中分离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具有强抑藻效果,受试条件下,其EC50值为0.08 mg/L。乙酸乙酯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组分至少包含14种物质,其中9-十八炔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是含量最大的2种物质,各物质的抑藻活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长浒苔具有很强的抑藻效果,具有应用于赤潮藻控制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分离鉴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化感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在钻井岩心观察和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中东北部龙岗地区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和凉高山组典型钻井取心段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分析。40余件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δ13CPDB值在-1.24‰~4.59‰之间,除了1个负值外,都为正值。δ18OPDB值在-15.7‰~-9.83‰之间,都为负值。与海相和陆相碳酸盐岩同位素值对比显示,自流井期和凉高山期古湖泊均表现出内陆开放性淡水湖泊的特点,没有经过明显的海水入侵。在中-下侏罗统广泛存在的碳同位素正偏移是由湖泊初级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岩相和同位素变化显示了古湖平面经历了2次主旋回和6次次级旋回变化,湖平面变化总体表现为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三亚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古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表现为大一三亚段沉积期>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