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291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1012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亚飞  任荣彩 《大气科学》2019,43(6):1313-1328
本文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格陵兰阻高(GB)、大西洋—欧洲阻高(AEB)、乌拉尔山阻高(UB)和北太平洋阻高(NPB)四个阻高系统对年际尺度和天气尺度地面温度及极端冷日的单独和协同影响。结果表明,各阻高与地面温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十分复杂,同一阻高系统可影响多个地区的温度异常,同一个地区的地面温度一般可受到多个阻高系统的不同影响。通过分离单阻高和多阻高(双阻高、三阻高和四阻高)组合的情形,本文的结果进一步表明,UB对欧亚大陆地面温度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对于欧洲地面温度而言,依次为AEB、GB和NPB;对于亚洲地面温度而言,依次则为GB、NPB和AEB。而NPB对北美大陆温度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为GB和AEB,UB的影响最弱。此外,多阻高协同影响地面温度时,并非线性叠加,而是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2.
任战利  祁凯 《地质科学》2018,53(3):959-971
渭北隆起发育多套烃源岩,是寻找油气的重要战略区。对渭北隆起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变化规律及热演化历史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大量反射率测试资料及裂变径迹分析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及变化规律,在恢复剥蚀厚度及埋藏史的基础上,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结果表明:渭北隆起上三叠统延长组处于生油阶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处于生气阶段,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渭北隆起不同层位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为似线型,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末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40 Ma以来,研究区整体快速抬升冷却。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渭北隆起不同层位最高热演化程度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地温梯度总体较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古地温梯度最高可达46.0 ℃/km;晚白垩世以来,由于地温梯度降低及地层大规模抬升剥蚀,地层温度明显降低。渭北隆起奥陶系、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天然气生气高峰期、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生油高峰期均在早白垩世,生油、生气高峰期受中生代晚期高地温梯度、构造热事件的控制。新生代以来渭北隆起大规模抬升剥蚀,地层快速抬升冷却,地层温度明显降低,烃源岩生烃过程停止。  相似文献   
993.
在通辽钱家店铀矿床27#采区地浸采铀钻孔施工中,钻遇脉岩层上顶部、脉岩段、脉岩下底部时,冲洗液发生严重漏失,引起孔壁压力失衡,发生钻孔坍塌埋钻事故。该采区施工的钻孔一次性成井率(约为35%)很低,个别钻孔甚至经多次施工仍不能成井,只能改变开采单元钻孔布置方式。文章基于工区地层资料及当前应用的冲洗液配方,利用桥接堵漏法得到了适合该工区的防塌堵漏冲洗液配方,很好的解决了钻孔漏失问题,使得工区钻孔均能一次性成井。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古温标与热年代学数据共同恢复油页岩的隆升冷却历史对于研究油页岩成矿的热背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利用钻孔ZK900磷灰石(U-Th)/He测年数据,结合已有的永参1井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分别获得铜川地区和彬县地区延长组油页岩晚白垩世以来的古地温、抬升冷却期次、抬升冷却速率及剥蚀厚度等数据,并对比了两个地区油页岩经历的构造热演化史的差异性.ZK900钻孔长6、长9和长10段磷灰石He年龄均值依次为43.83 Ma、31.87 Ma和22.88 Ma.铜川地区油页岩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97~40 Ma快速抬升、40~8 Ma缓慢抬升和8 Ma以来快速抬升3个阶段,剥蚀厚度及抬升速率分别为600 m、10.5 m/Ma,10 m、0.3 m/Ma和1 290 m、161.3 m/Ma,对应的古温度及冷却速率分别为100~60 ℃、0.70 ℃/Ma,60~50 ℃、0.22 ℃/Ma和50~25 ℃、2.90 ℃/Ma.彬县地区延长组油页岩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3期抬升冷却过程:97~40 Ma,持续抬升冷却(130~75 ℃),冷却速率为0.96 ℃/Ma,抬升速率为14.4 m/Ma,剥蚀厚度820 m;40~8 Ma温度基本未变(75~70 ℃),抬升/冷却速率均很低,分别为1.9 m/Ma与0.16 ℃/Ma,剥蚀厚度60 m;8 Ma以来急剧降温(70~31 ℃),抬升速率125 m/Ma,冷却速率4.88 ℃/Ma,剥蚀厚度1 000 m.彬县-铜川地区三叠系油页岩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3个抬升阶段,始新世40 Ma和中新世8 Ma为该套油页岩成矿后期冷却的关键时刻.研究表明,彬县地区和铜川地区抬升冷却和剥蚀历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今后油页岩成矿及后期改造研究中应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995.
天津GPS沉降监测的十年试验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以来,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办公室在天津市内陆续布设了一批永久性GPS观测点。本文作者利用十年的重复观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点的相对高程变化,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它们的差异和一致性,最后估计了GPS方法测定地面垂直变化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地形信息提取的技术,而传统的地形分析是基于二维平面地图进行的,从基于纸质地图到基于数字地图的地形分析,是地形分析手段和功能的一次重大突破。随着科学的发展,三维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地形分析,使分析结构以可视化的状态更准确、更立体地表现出来,这又成为GIS历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地形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在水文学、地貌土壤学、生态学、工程学等领域都是有广泛应用的,所以,地形因子的提取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9.
综合利用辽宁省及周边区域9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拼图资料与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通过最优化法,建立适合辽宁本地区的动态Z-I关系,实时得到高时空分辨率雷达定量降水反演资料。结果表明:对2011年台风"米雷"和2012年台风"达维"降水反演表明,动态Z-I关系法可以反演地面降水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但反演的强降水中心存在较大偏差;动态Z-I关系法定量降水反演能力整体优于固定Z-I关系法,但存在高估小雨强度和抑制大雨强度的系统性偏差,特别是对于20.0 mm·h~(-1)以上量级的强降水,平均误差达-10.0 mm以上,平均相对误差超过70.0%;各量级降水样本所占比例的差异与地理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动态Z-I关系法反演降水产生误差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绿色城镇化内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1996年~2015年绿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1996年~2003年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2006年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2015年再次呈现上升趋势;威海市、烟台市、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日照市、滨州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呈现上升趋势,济南市、淄博市、莱芜市、济宁市、菏泽市呈现下降趋势。(2)从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来看,虽然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绿色城镇化数量增多,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绿色城镇化地级市数量减少,但东高西低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县域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来看,随着中西部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提高,整体之间的相对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渐向相对均衡的格局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