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259篇
地球物理   252篇
地质学   666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29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2篇
  1978年   12篇
  1974年   16篇
  1964年   20篇
  1960年   13篇
  1959年   22篇
  1958年   25篇
  1957年   32篇
  1956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疆绿洲系统自组织演化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组织理论为指导思想,从绿洲的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角度出发,以新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绿洲系统的发展特征与演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自组织理论在解释绿洲复杂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方面是一种非常强大而有效的理论依据;[2]绿洲系统的发展是由干旱环境背景下的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自发演化所构成的自组织与由人为进行的规划与干预所构成的他组织的复合发展过程;[3])绿洲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涨落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有着从非组织到组织、从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复杂度不断增长等自组织演化过程;[4])绿洲系统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相互影响机制决定着绿洲系统运行态势及其特征.新疆绿洲系统发展的特征分析充分揭示并验证了绿洲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特征与演化过程,充实了绿洲研究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为提高我们对绿洲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实施他组织、有效长期的组织绿洲,为正确引导绿洲系统发展过程与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高寒草原羊茅群落植物生态位特征,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和Cowell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对巴音布鲁克羊茅群落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9种植物4个资源维上羊茅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为黄花棘豆、委陵菜,说明羊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羊茅和紫花针茅与其他物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最高,说明羊茅和紫花针茅与其他物种存在着较大的资源竞争.而生态位较小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小.放牧使得羊茅群落内物种发生变化,在放牧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以羊茅和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群的草原将向以黄花棘豆和委陵菜占优的退化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呼图壁地震台洞体场地水准二期的比对观测数据、呼图壁场地跨断层水准四期的同时间段观测资料以及1987~2012年大丰跨断层测线的水准观测数据,分析了呼图壁红山地震台洞体场地水准观测成果的变化速率与跨断层水准观测成果的年变速率的差异性,判定原地震台使用的Ni004光学水准仪的可靠性,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建议。并根据大丰跨断层水准观测的历史观测成果和呼图壁洞体场地水准观测比对后的分析结果,初步探索研究跨断层水准在研究区域的地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994.
于田Ms7.3地震后,第一时间收集到震中350km范围内4个基准站1Hz高频数据,并用TRACK模块进行解算,研究结果发现,①距离震中54km处的于田基准站同震变化最明显,尤其是东西分量,变化幅度达52.5±11mm,超过解算精度3倍中误差;②于田基准站东西分量出现变化量值最大的时间在震后1min内;③北南分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95.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保护利用及工程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源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技术至今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的出水量日渐减少,甚至大面积的干涸,坎儿井干涸有其外在的原因和内在的不足,首先现代水利工程引水量的增加及地下水补给量的大量减少是造成坎儿井干涸的外在原因,坎儿井本身水量不能控制、集水流量小和引用效率低下是坎儿井干涸的内在因素.通过分析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现状情况及其干涸的内、外在原因,提出了采用现代水利工程措施对现今仍在运行中的坎儿井进行改造的具体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从坎儿井在运行中的内在不足着手,使坎儿井的出水流量可控、规模大型化,从而大幅度提高现有坎儿井的水量引用率和效率.改进后的坎儿井可适时适量的供水,其水量引用率将由目前不足40%提高到100%,这对于可持续保护坎儿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径流小、落差大、入渗强烈是干旱区中、小流域普遍存在的特点,本文还对干旱区其它河流推广使用坎儿井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6.
对策勒2011年1—12月4个不同下垫面的风速、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的月差异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夏季晴天天气作为背景,比较沙尘暴、扬沙、浮尘、阴雨天时4个下垫面气象要素的差异。结果标明:与流沙地相比,绿洲-沙漠过渡带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0 m高处的6月平均风速依次减少了25.22%、27.93%、65.27%,12月绿洲内部0.5 m高处平均气温分别高于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1.39 ℃、1.21 ℃、2.70 ℃。5—10月4个下垫面之间温、湿度差异较春、冬季显著,7月流沙前沿2.0 m高处平均气温分别比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高0.35 ℃、1.61 ℃、3.75 ℃。沙尘暴天气下4个下垫面之间的风速差值依次小于扬沙、浮尘、阴雨、晴天天气下;在浮尘和晴天天气下,气温从流沙前沿到绿洲内部逐渐减低,相对湿度逐渐增加;沙尘暴和阴雨天气下各下垫面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差异,扬沙天气下各下垫面之间温、湿度差异大于阴天天气,但小于浮尘和晴天天气;4个下垫面之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在沙尘暴天气下差异最为明显,浮尘和阴雨天气下4个下垫面之间的PAR接近,晴天天气下各点PAR明显大于扬沙天气下,且各下垫面之间差异大于扬沙天气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肖塘地区2011年直接探测的辐射资料,对该地区紫外辐射、总辐射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紫外辐射、总辐射年变化位相基本相同,年曝辐量分别为242.62、5441.31 MJ\5m-2,分别比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少21%、10%,年平均日曝辐量分别为0.68、15.35 MJ\5m-2。总辐射辐照度最大值为1329.6 W\5m-2,紫外辐射辐照度最大值为62.7 W\5m-2,出现在6月。沙尘暴对紫外辐射的减弱作用最明显,扬沙次之,浮尘减弱作用最小。紫外辐射日平均曝辐量占总辐射日平均曝辐量的3.36%~7.25%,年平均曝辐量占4.45%。  相似文献   
998.
引言防灾教育与其他教育科学不同,是具有在灾害中保护社会这一明确目的的教育科学,是一种以解决社会赋予它的有关课题为目的方向的解决问题型的教育。这种教育因学科界限条件的不同,答案也各异,课桌上的学习是有限的,正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思考能力最为重要,在这方面与环境教  相似文献   
999.
在设计浮置基础减振系统时,需要确定减振系统的力学参数、减振器个数及其布置形式等.虽然以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实体模型比解析模型更准确,但在没有初始设计的情况下建立有限元模型所耗费的工作量过大,解析模型可以更快的获得较好的初始参数,为浮置基础减振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文中基于能量法并结合Lagrange运动方程提出了由弹性构...  相似文献   
1000.
邓检良  许强  龙冈文夫 《岩土力学》2013,34(10):2857-2862
塑性单元体与黏性单元体并联之后再与弹性单元体串联即构成三要素模型,其各单元体都具有非线性本构关系。通过考虑增湿过程中饱和度对三要素模型中的黏性单元体和塑性单元体的影响,建立了弹-塑-黏性与湿陷性耦合的湿陷流变本构模型。湿陷对塑性单元体的影响表现为应变不变条件下屈服应力的降低;而对黏性单元体的影响表现为速率敏感系数的升高。两种影响可以通过试验确定。以此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高岭土的单轴压缩固结试验中的湿陷-流变变形,提出了一种湿陷-流变分析方法。试验中,在干燥条件下观测了蠕变;在增湿过程中观测了湿陷。试验中对含水量的测量精度高。理论所得含水率-应变-时间关系与实测结果接近,并区分了增湿过程中的湿陷和干燥条件下的蠕变,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