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8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620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2528篇
海洋学   221篇
天文学   170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58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3篇
  194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CCSD(0~5158m)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0~5158m HP-UHP变质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冷热台与拉曼光谱测定发现其中含有4种流体包裹体:(Ⅰ型)盐水溶液包裹体,并进一步分为高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Ⅰa型)、中高盐度盐水溶液包襄体(Ⅰb型)、中等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Ⅰc型)和低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Ⅱ型)N2-CH4纯气相包襄体;(Ⅲ型)含方解石子矿物的流体包裹体;(Ⅳ型)CO2-NaCl-H2O包裹体及纯CO2包裹体.其中Ⅲ和Ⅳ型流体包裹体是CCSD石英脉中首次发现.Ⅰa、Ⅰb型流体包裹体主要以原生的形式赋存在榴辉岩及片麻岩的石英脉或石英颗粒当中,它们主要是被捕获于折返早期高压变质重结晶阶段;Ⅰc和Ⅰd两类包裹体则主要以次生的形式赋存于榴辉岩及片麻岩的石英脉或石英颗粒当中.说明它们是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的较晚阶段捕获的.以原生形式出现的含方解石子晶及CO2包裹体,指示部分石英脉及其围岩可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甚至麻粒岩相阶段.CCSD中的石英脉可能主要形成于折返早期高压变质重结晶阶段,其中的HP-UHP岩石在板决折返及其以后退变质过程中释放出的变质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动或迁移.  相似文献   
992.
南堡凹陷老爷庙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仍是目前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层段。新近系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孔和大孔为主,分选较好;储层成岩作用相对较弱,碳酸盐析出是降低原生孔隙的重要因素,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馆陶组见少量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储层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有利,储层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河道和废弃河道砂体具有良好的储盖配置关系,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心滩砂体由于其封盖条件不如河道砂体优越,而含油气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93.
2004年西藏懂错M_S 5.6地震的宏观烈度调查与控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表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在西藏中部的2004年懂错MS5.6地震的极震区位于懂错东侧的贡巴淌—怕尔淌之间,最大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的地理坐标:31.70°N,91.26°E。此次地震是懂错盆地东缘边界断裂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带是一条长40km左右、NNE走向的全新世活动正断层,在断裂带的北段发育可能形成于全新世晚期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和近期的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蓬错-懂错-错那-安多地堑系构成了西藏中部一个重要的长约120km的NE向地震活动带,其北段和中南段是其中应变积累时间更长的地段  相似文献   
994.
P-T-t轨迹是研究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演化过程主要的方法之一,是提出合理地球动力学模型的主要依据.准确理解影响P-T-t轨迹的因素对于理解超高压变质岩的俯冲-折返至关重要.运用增生楔、角落流、浮力抬升模型解释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演化的基础上,定量的探讨了不同俯冲速度、不同俯冲角度、不同俯冲阶段、剪切应变生热等因素对P-T-t轨迹的影响.板块持续的高速俯冲,不仅可以使得俯冲带形成低温环境,而且在陆壳岩石俯冲到地幔经受超高压变质作用后返回地表浅部的过程中,超高压变质岩在地幔滞留的时间短,为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较低的俯冲速度不利于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哺乳动物区系的演变与青藏高原的抬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基于哺乳动物具有演化速度快和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的特点, 通过对已知哺乳动物化石的分析,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岩石学特征, 概述了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演替,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和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历史. 哺乳动物的演化趋向及其地史、地理分布资料表明, 青藏高原开始隆升、季风出现和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的分异可能始于渐新世. 青藏高原的隆升似乎是个逐渐和相对稳定的过程, 其升起使亚洲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导致我国哺乳动物分布自中新世以来出现了明显的分异, 并最终形成现代的动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996.
前人研究认为 ,库车 194 9年 7 级地震主要与天山南麓活动构造带的NEE向秋立塔格断裂有关。最近笔者根据深地震地壳测深、石油地质及活断裂等研究的新成果 ,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塔里木陆块向天山俯冲 ,天山上地壳被挤压块断隆升并侧向推覆扩展 ,于天山南缘形成库车盆地及由秋立塔格等一系列逆断裂组成的逆断 -褶皱系 ,这是发育于沉积盖层的薄皮构造。NE向库车 -依西 1井断裂是库车盆地构造中重要的传递断裂 ,位于NE向的乌鲁木齐 -库车 -柯坪构造带中。有关 7 级地震的地震学研究结果与秋立塔格断裂完全不符 ,而与库车 -依西 1井断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7.
兰州马衔山-兴隆山活动断裂系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考察获得了兰州马衔山—兴隆山活动断裂系4条断裂的几何细结构、新活动性等定量资料。其中马衔山北缘断裂为一条规模大、活动性强的全新世逆左旋走滑断裂,而马衔山南缘断裂、兴隆山南缘断裂和兴隆山北缘断裂等其它3条断裂均为其伴生的逆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它们在深部均可以归并到马衔山北缘断裂这一主走滑断裂带上,是兰州地区重要的控震断裂,影响和制约着本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98.
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而VSP测量是一种比较直接且行之有效的获取地震波速度的方法。文中结合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和先导孔的VSP速度分析成果,总结超高压变质岩地区地震波速度的主要特征;探讨影响变质岩地震波速度的因素。认为除密度和岩性外,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是决定性因素,而变质期后和/或后期的各种构造地质作用对变质岩地震波速度的影响是显著的,但范围常常又是局部的。  相似文献   
999.
介绍了TDR—25型气氡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设计要求,然后按照这个要求,对传感器的设计作了详细的分析。文章最后给出了传感器的技术指标和部分应用图例。  相似文献   
1000.
陕西旬邑新近纪红粘土微形态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薛祥煦  赵景波 《沉积学报》2003,21(3):448-451
研究证实,新近系红土的土壤微形态特征也是判断古气候,划分对比地层的可信指标之一。用此方法研究陕西旬邑下墙晚新生代剖面的新近系及第四系最底部的岩石微形态特征及古气候,可将其分为 4个大段,自下而上第1大段,约相当于 6.8~ 5.3Ma,成壤作用以弱为主,气候是在新近纪总体暖湿背景下的凉干阶段;第 2大段,相当于5.3~ 4.2Ma,成壤作用以强为主,是新近纪最为暖湿的阶段;第 3大段,约相当于 4.2~ 2.6Ma,成壤作用较弱,气候由本阶段前半期较凉干变为后半期的较暖湿;第 4大段为进入 2.6Ma的第四纪初期,成壤作用极弱,气候由新近纪的总体暖湿突然变得冷干,在四大段的基础上还可看出次一级的微形态及气候变化与波动。此外还可根据土壤微形态特征划分中、上新统及上新统、更新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