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11篇
  免费   8127篇
  国内免费   2537篇
测绘学   6765篇
大气科学   1698篇
地球物理   29049篇
地质学   9215篇
海洋学   2213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2416篇
自然地理   1956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844篇
  2022年   1258篇
  2021年   1642篇
  2020年   1193篇
  2019年   1431篇
  2018年   1005篇
  2017年   1075篇
  2016年   956篇
  2015年   1353篇
  2014年   2079篇
  2013年   1788篇
  2012年   2170篇
  2011年   2099篇
  2010年   2025篇
  2009年   2308篇
  2008年   2299篇
  2007年   1814篇
  2006年   1763篇
  2005年   1767篇
  2004年   1716篇
  2003年   1667篇
  2002年   1749篇
  2001年   1579篇
  2000年   1382篇
  1999年   1332篇
  1998年   1307篇
  1997年   1347篇
  1996年   1404篇
  1995年   1397篇
  1994年   1259篇
  1993年   1296篇
  1992年   1351篇
  1991年   1153篇
  1990年   1023篇
  1989年   708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42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19篇
  1974年   20篇
  195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机房是移动通信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震易损性将决定基站在震后的功能状态,即基站所辖范围内的移动通信服务在震后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在对我国北方某市典型落地通信基站机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机房地震后使用功能的重要设施(即基站板房、内部走线架、通信机柜和蓄电池组);随后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了这些设施的数值模型,通过Pushover分析确定了每种设施的损伤模式、损伤水平评价指标及其数值;通过IDA分析得到了每种设施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对IDA分析结果的统计得到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最后,给出了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典型通信基站机房震后功能评估的方法。该工作将作为基本环节用于城市及地区移动通信系统的地震后功能状态评估与预测。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辽宁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典型村镇房屋抗震能力现状,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辽阳、锦州和盘锦等地的村镇民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从场地选择、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构件的连接及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总体上看:房屋抗震能力不足的比例占85%左右,主要体现在抗震构造措施缺失及构件连接问题上。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村镇房屋抗震性能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辽宁省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结合均匀场地模型和分层均匀场地模型,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侧向人工边界距离的选取问题。分析了各主要因素对人工边界距离选取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单侧人工边界距离与土层深度之比L/h是影响人工边界距离选取的主要参数;随着侧向人工边界距离的增加,有限元模型的计算误差并不一直减小,在局部范围内,会出现计算误差随着边界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场地硬度、阻尼比和激振频率等因素不会影响计算误差随边界距离的变化规律,但采用自由场边界时受输入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对水平激振下的一维场地模型来说,采用结合自由度边界时所需边界距离最短,自由场边界次之,采用粘性边界达到收敛时所需边界距离最长;无论哪种边界条件,当边界距离大于某一范围后,都能得到稳定的计算结果;相对于均质场地模型来说,实际的分层均匀场地建模时可适当减小侧向人工边界距离。  相似文献   
994.
徐旭  徐锦承  张伟 《中国地震》2020,36(2):324-332
采用特定震源台站校正定位方法对九寨沟MS7.0地震及其余震进行了精定位研究,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主震深度为19km左右,余震主要分布于5~15km深度范围;与单事件定位方法相比,其余震展布和断层的线性特征更吻合,更具有平面特征;与双差定位法相比,精定位事件覆盖范围更广。精定位结果显示,断层整体为虎牙断裂西北向的延伸,根据余震分布和特定震源区的校正项分布,认为此发震断层应分南、北两段;余震区长度为40km左右,西北段宽度为10km左右,东南段宽度为6.5km左右。  相似文献   
995.
聂国权  淡永  李景瑞  徐亮 《中国岩溶》2020,39(6):911-917
蜀南地区茅口组灰岩岩溶储层较为发育,是蜀南地区重要的产层之一。但是该套储层非均质性强、缝洞充填程度高,储层预测具有较大困难。恢复岩溶古地貌、刻画古水系,可以摸清岩溶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对蜀南地区茅口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印模-趋势面法,以茅口组顶至长兴组顶的沉积厚度为标识,恢复了蜀南Z工区的岩溶古地貌,根据微地貌组合形态,划分了4类三级地貌单元,并结合岩溶水文地质学理论在Z工区刻画出南北向地表水系。分析认为不同的地貌位置,水动力条件具有较大差异;河流两侧位于径流区,水动力条件最强,溶蚀孔缝最发育,是下一步储层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96.
鲁甸MS6.5地震诱发红石岩右岸发生超大规模崩塌,并形成罕见的634 m特高崩塌边坡,严重影响后续堰塞体整治工程的安全。在现场特高边坡工程处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NSS,多点位移计和锚索测力计的综合监测方法和技术。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经过工程处置的边坡,在监测期内,表面和深部变形缓慢且较小,坡体内没有发生明显的应力增高,边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由于该山体受到震损后,岩体裂隙和后缘地表裂缝较多,后续应持续加强时实监测和预警工作。研究成果对于下部堰塞体整治工程以及后期堰塞体作为永久挡水建筑物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998.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2017年11月18日在西藏米林发生了MS6.9地震,目前尚未发现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尚不明确.震源机制解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集中在加拉白垒东北坡上一个NW走向的长约36 km、宽约8 km的狭长条带之内.余震条带的走向及长度严格受到派乡构造岩片NE边界走向及长度的控制,垂直于该条带的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出一条倾向NE的低倾角逆冲断层面,结合震源机制解及GPS同震位移场的已有结果,初步推断它可能就是发震断层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上游加拉-米林河段两岸的湖相基座阶地面和山脊线在南迦巴瓦、加拉白垒脚下都发生了倾向SW的翘起变形,发震断层面构成了其上盘加拉白垒、南迦巴瓦强烈隆升区与其下盘地貌发生翘起变形的弱隆升区的分界面,推断加拉白垒峰沿着这一断层面不断地逆冲、隆升,以此来调节其两侧的不均匀挤出,而下盘近断层处的褶皱、拖曳等作用逐渐造成了阶地面、山脊线的翘起、弯曲变形.基于夷平面的区域变形分析,认为雅江缝合带作为主干断裂带从整体上控制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东构造结地区的碰撞-挤压格局.印度板块东北犄角的强烈顶撞引起了东构造结附近强烈的断块运动,嘉黎断裂带北侧的地壳显著增厚,主夷平面随之发生裂解.与此同时,由于碰撞带来的强烈挤压,派乡构造岩片、多雄拉变质穹隆沿着缝合带大拐弯内侧不均匀地挤出,南迦巴瓦、加拉白垒随之隆升.此次的米林地震仅仅是该不均匀挤出过程所引发的一次具体的事件,是派乡构造岩片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发生的一次逆冲运动造成的.此外,紧邻此次余震条带的南迦巴瓦NEE边界以及SE边界是一个潜在的地震空区,其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00.
在未来大地震发震构造已知的前提下,提出用经验公式确定大地震断层长度、宽度、地震矩和滑动分布等参数,并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预测未来大地震。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2016-11-13新西兰MW7.8地震的12个基岩台站地震动时程和反应谱,并用模拟的频谱幅值与记录频谱幅值平均比值确定模拟误差。结果表明,在周期为0~10 s的范围内,模拟误差在0.92~1.08之间,不同频率模拟误差的标准差变化范围不超过1。95%的置信区间宽度随频率无明显变化,模拟结果反映了地震动记录的平均效果。用准随机方法重新获取新西兰大地震断层初始破裂点和位错滑动分布,模拟地震动并计算模拟误差随频率的变化,得到与最初模型相似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获取震源参数并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预测未来大地震的可靠性,且其特别适用于大地震远场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