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9篇
  免费   710篇
  国内免费   791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444篇
地球物理   475篇
地质学   1931篇
海洋学   757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4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雷暴电过程对动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三维时变积云动力—电过程耦合模式对雷暴中的电过程对动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雷暴云体发展,云内形成三极性电荷结构。电场力对雷暴发展的直接作用与动力场相比很小,电涡度10-6·s-1比动力涡度小两个量级。但电场力影响了雷暴中的微物理过程,特别是水成物粒子的降落速度,并通过对三相水成物之间转换过程的调制,改变了三相水成物的时空结构,使云中水汽总量增加41%,释放潜热增加19.4%,从而改变了流场结构,电涡度达到10-4·s-1量级,和动力涡度相当。模拟结果指出,雷暴内电过程在云体成熟阶段对雷暴发展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2.
胡欣  赵秀英 《气象科技》2000,28(4):35-37
文章给出了预报微下击暴流潜势的一个新指数,并介绍该指数的表达式、计算方法,提出用于日常预报业务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3.
太行山迎风坡降水云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M5模式对太行山迎风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太行山迎风坡降水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山脉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过程既有太行山地形作用造成的暖云降水又包含汽、水、冰混合的冷云降水,当冰相粒子与液态水的中心上下接近垂直时,1 h降水量最大;地形对于降水增幅作用较大,低层东风遇太行山阻挡辐合抬升形成地形雨;地形造成的弱垂直运动将影响高层上升强度,进而改变水汽分布,并通过微物理过程使得水汽发生相变,该个例中垂直上升运动使得雪和霰相粒子迅速增长,从而导致雨滴增大并克服重力作用下降,在下落过程中捕获低层地形云中水滴变成更大雨滴降落;而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对物理量场有一个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近地层湍流通量与微气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英  李跃清  赵兴炳 《气象学报》2009,67(3):417-425
简要介绍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长期观测试验,并利用2006年1、7月资料分别代表该站冬季和夏季,初步分析和比较该地区冬、夏季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和湍流通最输送情况,得到了以下结论:(1)风、温、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冬季风速值平均大于夏季,风速极大值均出现在下午;冬季温度梯度早晚大,白天小,而夏季均较小;湿度梯度早晚大于白天.(2)中件条件下风速廓线对数关系表现为一条直线而非中件条件下略偏离对数关系,晚上均有逆温现象出现.在一定高度能观测到较弱的逆湿现象.(3)冬季以感热为主,潜热值较小,夏季以潜热为主,但感热也较大,且冬季通量值要远小于夏季;冬季动量通量平均大于夏季,二氧化碳通量远小于夏季;浅层(地面以下2和5 cm)土壤热通量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从土壤吸收热量,夜间则放出热量.(4)地面热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为强热源,夜间冷热源特征不明显.冬季和夏季全天平均表现为热源,但夏季强度远大于冬季,平均达到134 W/m2左右,冬季仪约35.3 W/m2.  相似文献   
995.
南京冬季平流雾微物理结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Vaisala系留气球低空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和雾滴谱光谱探测仪(FM100)等,对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罕见浓雾过程进行了综合探测。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属于典型的平流雾,雾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主要受冷暖平流的影响。此次雾过程可分为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阶段,期间的平均数密度为123.58-661.24个.cm^-3,平均直径为3.12-7.33μm,平均含水量为0.016-0.137 g.m^-3,最大直径为20.28-50.00μm。在生成发展阶段,雾滴谱逐渐上抬、拓宽,谱型由单峰逐步向双峰、三峰转化。单峰峰值直径为2μm,双峰2μm、16μm;三峰期间分别为2μm、16μm和23μm。在维持阶段,滴谱存在周期性振荡。雾滴谱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6.
随着中国WTO的加入,各种现代科技在电子信息系统全面推广运用,电子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这些信息系统以高功能、高速度、低电压和低功耗的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然而,微电子设备对电磁干扰有着固有的敏感性,而电子系统又是一个高能量的电磁污染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运行的信息设备的安全运行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97.
湍流微气象观测的印痕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拓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蔡旭晖 《大气科学》2008,32(1):123-132
在地面与大气间湍流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中,印痕(footprint)与印痕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微气象学意义下印痕与印痕分析的理论、方法、历史和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具有理论和实用意义的数学解析印痕模型和拉格朗日数值印痕模型。对印痕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问题进行了评述。文中明确指出了印痕概念的三维空间性质,探讨了将印痕分析从微气象学范畴拓展到中尺度范围的可能性, 及其在大气环境问题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辐射、热量平衡各分量日平均变化中,瞬时最高值出现在中午,最低在早晨。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日最高出现在中午,日最低出现在下午。地面反射率表现出早晚高白天低的"U"型分布状况,1月日最低达0.68,而7月日最低仅为0.12。动量通量、垂直风速、水平风速、摩擦速度等均在下午大,夜间到清晨小。垂直风速除10月全天为上升运动外,其他月份夜间还出现下沉运动,而且冬季明显。海北高寒湿地夏季热强明显,冷季热强减弱。因湿地长久积水,地温日变化平稳,40 cm地温<0℃的维持时间不到2个月,60 cm地温全年均>0℃,即季节冻结层浅薄。  相似文献   
999.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对流云催化增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三维对流云模式,对青藏高原河曲地区强对流云的催化增雨效果及催化云的动力特征、微物理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对流云具备一定的催化潜力.如果催化时机、部位选择适当,降水总量增加有望达到30%~50%,催化所产生的动力效果比较显著.催化剂的加入使得云中凝华潜热释放量增加,上升气流加强,云顶升高,云水平尺度也有所加大,地面降水区域扩大,降水时间延长.由于云中冰晶大量生成,导致过冷云水、雨水减少,暖雨过程迅速减弱,云中霰和冻滴量增多,其融化过程加强引起的降水增加远远超过了暖雨量的减少,总的增雨效果比较显著.敏感性实验表明,催化高度对增雨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高于某一催化高度,有可能产生增雨防雹的好效果;低于某一催化高度,则会在防雹的同时使地面降水减少.对流云早期催化的增雨效果较好.一定范围内催化剂量的变化对增雨量影响不大,小剂量催化也有可能达到较好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大牛地气田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的盒2、3段具有3种类型的气层,即正常Ⅰ型气层(具有高电阻率和相对较低的声波时差)、Ⅱ型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和Ⅲ型低密度气层。其中前两类气层主要为高产气层。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常规测井资料、特殊测井资料结合其他地质研究资料,分析了Ⅱ型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微裂缝和好的储层物性引起的泥浆侵入,储层微孔喉发育引起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以及绿泥石黏土矿物包壳等因素是形成这类气层的主要原因,其中微裂缝是主要成因。结合裂缝预测成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类气层在平面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