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83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利用近4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资料、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西部经常出现"西旱东涝"或者"西涝东旱"的异常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北界位置与四川盆地东(西)部区的旱涝之间存在很高正(负)相关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的异常变化对应着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四川盆地东部区及四川盆地西部区的旱涝变化。   相似文献   
992.
旱涝震浅见     
对旱、涝成因以及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气象因素上探讨了进一步识别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的5月和暴雨洪涝的6月在大气低频系统分布、低频气流交汇和低频水汽输送等方面有显著不同。5月(6月)我国东部以东洋面,850 hPa等压面先后维持西风带低频反气旋或低频气旋(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导致长江中下游为单一的低频偏南或偏北气流(低频偏南气流与低频偏北气流交汇)。而且5月(6月)从西南-东北和东南-西北的低频-qv(qv)交汇于120 °E,30 °N及其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区(辐合区)。另外,5月无(6月有)自60 °E,沿30 °N向东传播的低频偏南风与自60 °N,沿120 °E向南传播的低频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交汇。低频环流的不同特征,有利于5月干旱(6月洪涝)的维持。并对此次旱涝转折在延伸期预报(10~30 d)时效内的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94.
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常规观测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梅雨特征指数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季风和对流系统等的演变特征,以揭示2011年梅雨期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表明: 2011年入梅和出梅均偏早,旱涝急转迅速,降水集中,梅雨总量异常偏多;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500 hPa西风带环流的调整、西南季风北涌至长江流域的时间均早于常年是2011年入梅偏早的原因。ITCZ的北抬伴随强热带风暴“米雷”北上引起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东退是出梅偏早的主要原因;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迅速调整,同时中高纬度环流也快速调整,西南季风和水汽输送也由弱转强,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受冬季风控制迅速转为冷暖气流的汇合地,且此期间大气层结不稳定,降水强度大。以上原因导致该区域出现迅速的旱涝急转;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稳定偏强,强盛的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对流扰动东传的有利配置导致了2011年梅雨总量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995.
河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省21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Z指数法、马尔科夫模型、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研究了河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气温突变点是1997年;降水量呈现弱减少趋势。气温从南部向北部逐步降低,中部地区增温趋势明显;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中东部地区呈现增加趋势,北部、西部、南部呈现减少趋势。(2)河南省干旱化趋势不断加重。气温变化与旱涝发生次数具有同步性。气温突变点1997年前后对比发现,极端涝灾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极端旱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加。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旱涝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河南省以正常状态概率最大,旱灾状态概率大于涝灾。(3)河南省主要的旱涝空间分布型态分别为整体一致型、南北反位相型、东西反位相型。年际旱涝趋势空间变化与降水量趋势空间变化基本一致;春季的变干趋势从北部向南部逐步加重;夏季的增湿趋势,从西华-南阳一线,分别向东南和西北逐步减轻;秋季整个区域有变干趋势;冬季的增湿趋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应用复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1899—1980年期间北太平洋夏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分析。第一主分量表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是以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存在和位移为主要特征,其空间波动的传播方向有较大的差异。另外二个主分量则分别与我国多雨和少雨的型式相配合。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与黄河、长江流域各分区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利用NCEP/NCAR发布的500hPa高度和OLR场以及福建38个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福建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及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南北进退的异常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季风环流的异常变化,直接影响夏季降水的异常副高脊线位置由春入夏北进的急缓,可能是夏季旱涝前期征兆;ENSO发展不同阶段,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年变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夏季旱涝在较大程度上依赖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与ENSO循环有关的东亚太平洋地区EPA遥相关距平波列,严重地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及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是导致福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8.
999.
应用沃尔什函数讨论我国旱涝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佑民 《地理学报》1989,44(4):420-428
本文在文献基础上,应用沃尔什函数理论中的沃氏变化系数物理意义,讨论了我国东部(100°E以东)旱涝的时、空变化,得出了8种旱涝型和1470-1981年全国旱涝型年表。在这基础上,比较了沃氏功率谱与付氏功率谱的计算结果。研究表明:沃尔付函数在分析矩形数字波气象问题时,比傅氏函数有着更好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00.
用聚类分析将四川盆地主要划分成川东、川西两部分。分析前期影响川西盆地旱涝的若干大尺度因子得出:冬春青藏高原热状况对6~8月主汛期降水的相关系数虽仅为0.4~0.5.远小于对川西盆地西部、横断山脉北段雅砻江流域的0.73 ̄[1],也远小于对长江中下游的0.75 ̄[2],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因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虽不能忽视,但各特征量通过信度α=0.1的相关系数仅在0.32~0.46之间.因此将西太平洋副高作为整体,自然正文分解提取其主要成分作为综合因子;再考虑极涡与印缅槽的作用,统计得出:逐步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达0.877,预测主汛期旱涝等级与实际等级的历史拟合率为22/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