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1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44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1159篇
海洋学   412篇
综合类   183篇
自然地理   65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0年   4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4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194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神延铁路路基植物护坡植苗及灌溉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长海 《中国沙漠》2002,22(3):304-307
针对神延铁路边坡坡度大、表层土质坚实问题和尽量减少对坡面破坏性施工的要求,在植物护坡工程中,用自制缝植锹植苗,自制注水器灌溉,保证了护坡工程的顺利实施。结果表明:采用植苗锹进行缝植,一是能满足陡坡作业要求。锹板坚固锋利,用脚踏可穿透包坡的硬粘土层以减小对坡面的破坏程度;二是提高工效,缝隙植苗一次性完成;三是缝隙深度可达40cm,能完成植苗深栽20cm以下的工程设计要求。采用注水灌溉,一是克服了坡度陡坡面光滑,不利水分下渗,植苗补水不到位,灌溉操作难度大的困难;二是注水器可插入土壤深度15~ 20cm以下对苗木根系处进行补水,抑制了土壤表层水分的蒸发,提高了有限水利用率;三是延长补水周期,降低拉水投入成本,增强植苗的抗旱能力。经采用上述技术措施,栽植的灌木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苗木平均成活率达85%以上,边坡覆盖度超过90%,根系多分部在土壤20~ 40cm深处,主根平均长度50cm。  相似文献   
992.
沙生植物水分特征曲线及水分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冯金朝 《中国沙漠》1995,15(3):222-226
应用植物水分特征曲线(PV曲线)研究了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mskii)的各种水分状况参数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油蒿和柠条在干旱环境中具有相似的水分生理特点,水势降低、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组织体积弹性模量减小。在充分吸胀植物组织逐渐失水初期,水势的迅速降低主要是由于压力的降低引起的;当组织失去膨压(压力势△ψr,=0)后,渗透势成为水势的主要部分。植物失水临界状态的水分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临界水势和水分饱和亏缺随干旱条件发生变化是植物响应沙地水分亏缺的特征之一。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途径方面,油蒿具有高水势、高蒸腾的耐旱特征,细胞壁坚硬、弹度小,通过维持较高膨压保持水分;柠条具有低水势、低蒸腾的耐旱特征,细胞壁较柔软、弹性大,具较强耐脱水能力。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梯度分析技术对12种锦鸡儿属植物抗旱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进  张秀伏 《中国沙漠》1996,16(4):356-359
利用梯度分析技术对锦鸡儿属12种植物8个生理指标进行分析, 计算出了植物的抗旱梯度值; 建立了抗旱梯度轴; 排出了植物的抗旱性顺序; 并指出了影响植物抗旱能力的主导因子。植物的抗旱梯度值与束/自比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关系数为0.9204, 相关方程为y=1.5696+0.0911x。  相似文献   
994.
徐州地氟病区植物中氟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州地氟病区几种主要粮食中氟的含量变化在0.70-0.85mg/kg之间,均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值。各种主食蔬菜中氟的含量变化在1.88-12.25mg/kg之间,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以青菜氟含量较高(12.25mg/kg),同种蔬菜叶中氟含量高于块茎和果实的氟含量。不同树中氟含量高达24.56-34.29mg/kg。相关分析表明,植物中的氟含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叶菜(青菜、白菜等)和树叶中氟含量远远超过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病区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平均值9.60mg/kg),说明氟有随水向植物叶子中富集的趋势。徐州地氟病区主食粮食对人体健康不构成伤害,主食蔬菜氟含量高,长期食用是引发地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在干旱地区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文章分析了沙地植物的水分利用状况,通过扩展经典生态位理论的内涵,用数学抽象方法定义植物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为其水分最适生态位点与现实生态位点的贴近度,建立了响应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依据试验观测结果进行了植物水分生态位适宜度过程的计算分析,所获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文中有关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为干旱区无灌溉条件下人工植被的营建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短花针茅草原种子植物科、属、种的区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共统计种子植物31科,96属,161种,并集中分布在几个大科,区系的优势现象明显;②属种比为1∶1.68,较内蒙古自治区、全国及全世界均低,物种分化程度低;③植物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但与热带植物区系也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具有过渡性;④植物区系组成以年轻成分为主,兼有古老性;⑤植物生活型特征表明本区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表现出草原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特征,但由于该区土壤覆沙或沙质化明显,因此,灌木和半灌木种类也较多;⑥植物水分生态类群以旱生为主,非旱生也占有很大比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⑦该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应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97.
土壤植被大气模式中水分和能量传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分析过去地-气间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探讨了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能量的传输过程在模型中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确定了分析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和能量传输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解决我国干旱地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和能量传输的一些思路,强调加强干旱地区观测资料积累,采用实测资料不断对不同分析计算进行验证,找出适用于西北干旱区的参数化方法,建立干旱区土壤-植物-大气模型。  相似文献   
998.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就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认为稳定碳同位素法简化了WUE的测定过程并使其结果更为准确,克服了其他方法难以同时测定不同地域的植物种群间生理活动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应用前景广泛,但测定费用较高。替代指标法花费小,测定容易,需求Δ的替代指标将继续是方法研究中的一个方向,前景乐观。总体来看,国内对作物WUE的研究较多地使用传统的直接测定和气体交换相结合的方法,对树木WUE研究都是通过测定树木叶片气体交换效率来推算树木的WUE,方法较为单一,今后的研究必须结合多种测定方法进行多时空尺度,不同水平WUE的测定;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树木的δ13C和WUE的季节变化和它们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以安溪官桥为研究区,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取野外调查与人工降雨野外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植被对山坡地土壤侵蚀的调控机理.研究表明,翻耕地在生草覆盖的条件下,产流量与径流系数均减少70%左右,平均入渗率提高3倍多.说明生草覆盖条件下大量的降雨以入渗的形式流入土壤中,且径流含沙量与产流产沙量均显著低于生草覆盖前,其中平均含沙量减少87.5%,产沙量减少97%.根据对野外试验小区的多年观察,说明植物篱具有缓解坡度、提高土壤抗冲性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益.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减少产流量以及提高降雨向土壤水分的转化率,均可有效减少坡地土壤流失量.  相似文献   
1000.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217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uotuodun Site. Of them 63 samples from the section plane of the site layer wer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of foraminifera, plant debris and seed fossils, and four samples were used for 14C dating and relevant analysis. Through many kinds of experiments, we have drawn some conclusions. Firstly, benthic foraminifera, such as Ammonia compressiuscula and Ammonia cff. sobrina, are found in the 10th layer, indicating that between 7500 and 5400 BC, i.e.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Majiabang Culture, Luotuodun Site and its nearby regions had ever experienced a marine transgression event. Secondly, we have found 450 plant fossils in this site, such as Polygonum sp., Scripus sp., Najas sp., Physalis sp., which indicated lacustrine or swam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