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6篇
  免费   892篇
  国内免费   984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319篇
地球物理   408篇
地质学   2327篇
海洋学   929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54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给出了一种在有限区域上计算流函数和函数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计算结果具有物理意义,收敛快,而且可以使误差减小到任意给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2.
 北大西洋东北部 Hatton 与 Gardar 沉积堤的早更新统沉积层分属两类不同的深海碳酸盐软泥。前者粗组份含量高,以有孔虫为主;后者明显变细,主要由超微化石组成。生物产率、水深、沉积速率及等深线流活动都有可能影响软泥的类型,但等深线流的改造作用最重要。本文进一步证实沉积堤是等深线流长期作用的产物,并自渐新世形成以来长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代志 《地质论评》1992,38(1):60-67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隆升特点和前人科考成果,结合笔者利用卫星重力资料求得的地幔蠕动流分布格局和岩石圈底部切向应力场值,设计了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获得高原下地幔流的有效粘滞系数(η=10^18-10^20PaS),并求得地幔流南北向蠕动的平均速率(v≈5.26cm/a)和高原现今隆升的速率(预测)值为7mm/a。据此讨论了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指出高原隆升原因是高原周边地区地幔流向高原下蠕动会聚、挤压而成。  相似文献   
994.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重力流水下扇沉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重力流水下扇由四种岩相组成:1.砾岩相,属水下碎屑流沉积;2.砾质泥岩相,是多成因的;3.砂岩相,系高密度浊流沉积;4.粉砂岩泥岩相,为低密度浊流和正常湖泊沉积。细分为十五种亚相。岩相的空间配置关系表明水下扇是由突变性洪水事件(和水下滑坡)-水下碎屑流-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的重力流系列形成。本文对重力流沉积从层序结构、沉积体形态、岩相变化和构造控制诸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5.
重庆凉风垭飞仙关组风暴流沉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熙盛  唐勇 《沉积学报》1990,8(3):121-127
本文根据重庆中梁山凉风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风暴岩的特征,讨论了在风暴作用下的沉积环境中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标志。一个完整的风暴流沉积序列,由底部、中部和顶部三个部分六个层段组成。并根据剖面上各单元风暴层各层段发育程度和滞留砾石特点不同,划分出原地型滞留砾石近积风暴岩、异地型滞留砾石近积风暴岩和迭加型近积风暴岩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明渠恒定紊流的总流控制方程与能量损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深化对明渠总流控制方程的认识,探究总流能量损失的构成与分布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在黏性流体力学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描述明渠恒定紊流总体特性的总流积分模型与总流微分模型的控制方程,其模型参数能直接通过流动统计特征量在过流断面上的分布来获取,由此实现明渠流的流场特性描述与总流描述的统一,并得到了总流能量损失的显示表达式。同时指出,总流能量损失由黏性耗散与维持紊动两部分构成,在矩形明渠恒定均匀流紊流的分类能量损失构成中,壁面上以黏性耗散部分为主,维持紊动部分的能量损失密度随着离开壁面距离的增加而快速增加,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其增加速度也越快。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特征以及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岩相组分,即次火山型熔结凝灰岩组合、涌浪型熔结凝灰岩组合和灰流型熔结凝灰岩组合。对这三种不同的岩相组合,特别是其中的熔结凝灰岩的各类特征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和相互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的综合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