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318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270篇
地质学   802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黔东北沿河县位于中扬子地区,分布有众多低温热液矿床,构造上位于加里东期前陆盆地的隆后带,是研究盆地物源-构造响应的良好场所,然而在中扬子的大部分地区,奥陶纪地层序列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质岩,因而从岩性上制约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等定量分析手段的开展。近来,笔者注意到沿河县及周边地区下—中奥陶统湄潭组(O1-2m)为泥岩、灰岩夹(钙质)砂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湄潭组碎屑锆石年龄大于1.0 Ga的锆石仅8颗(占12%)且未形成峰值,最年轻一组谐和年龄的加权平均值((457.8±8.1)Ma)与该组沉积上限十分接近,反映湄潭组碎屑主要来自新隆升的物源区,且具有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根据年龄的分布和特征峰值,可分为5组:~461 Ma(Ⅰ)、~580Ma和~606 Ma(Ⅱ)、~722 Ma(Ⅲ)、~865 Ma(Ⅳ1)和~936 Ma(Ⅳ2),其中Eu正异常的锆石集中分布于第Ⅰ组(占62%),而在第Ⅱ组和第Ⅳ2组中缺失,结合稀土元素等的分析,认为其物源主要分为3部分,第Ⅰ组、第Ⅱ组和第Ⅳ2组、第Ⅲ和Ⅳ1组,分别主要来自3个不同的物源区,分别对应黔中隆起、扬子西缘康滇古陆(另有少量来自扬子东南缘—华夏地区)、武陵—雪峰隆起。此外,第Ⅰ组年龄450~511 Ma范围内发育了高达73%的热液锆石,与区域低温热液成矿时间对应,认为其形成是物源区流体的活跃导致的,可能与奥陶纪区域构造体制从伸展到挤压的转换有关,暗示此时加里东运动已经开始波及中扬子沿河地区,但主要表现为热液活动,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珙县M_s 5.4级地震是长宁M_s 6.0级地震第三大余震,在震中区诱发了多处滑坡和崩塌,研究坡体不同部位地震动响应特征对地震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意义重大。通过在距离震源近的斜坡不同位置布置监测点,获取地震动参数及相关变化规律,对研究区域的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在南北向的放大效应大于东西向,覆盖层土体最大位移达到了7.42 mm,与地震时南北向晃动强烈吻合;对比分析各个监测点的峰值加速度(PGA)、阿里亚斯(Arias)强度,覆盖层土体比高位基岩的放大效应显著;基岩地震波以低频为主,卓越频率为2~5 Hz,随着高程的增加对高频的地震波有过滤作用,在山顶3~#监测点的阿里亚斯强度比山脚1~#监测点(参考点)放大数倍,地震动能量强;通过该区域的抗震设计反应谱与监测反应谱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覆盖层土体和高位基岩地震动强烈,前者的宏观表现为覆盖层土体上老旧房屋毁坏严重,后者为高位基岩坡体滑坡和崩塌。  相似文献   
993.
在利用LAMOST巡天数据进行特殊天体搜寻或样本构建,以及在处理LAMOST不断累积的低信噪比光谱时,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人工识谱。针对这样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专家识谱平台。该平台是集光谱可视化、光谱分析、多波段图像融合、多种数据挖掘算法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学与科普教研平台。利用该平台,天文学家进行天体搜寻、样本构建等科学研究将变得相对容易;通过该平台,高校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有天文特色的教研活动;借助群体力量,该平台将逐步消化LAMOST不断积累的未知光谱数据。  相似文献   
994.
正现年29岁的张红克,刚从部队转业到郏县国土资源局不久,便被组织选派到堂街镇南谢庄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到任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以军人的刚毅和柔情,用真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脱贫之歌。张红克入村后,首先来到12户贫困户家中走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特别对贫困户王  相似文献   
995.
位于中国南亚热带的西樵剖面主要是一套大约MIS5b以来形成的湖沼相。根据对该剖面759个主要元素氧化物SiO2、Al2O3和TOFE(Fe2O3+ FeO)含量分析结果并以Al2O3/SiO2比值作为考察“脱硅富铝”的气候代用指标,将西樵剖面MIS5b以来的主要元素波动划分出34.5个元素旋回“CY0—CY34”(其中CY0属于0.5个旋回),其平均变率—3.1 ka/旋回为千年尺度级别。通过对这些元素与气候的关系和古生物(孢粉和哺乳动物化石)指示的古生态的论证,认为气候旋回与这些元素旋回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出MIS5b以来该地曾发生过34.5个时期的寒冷与温暖即东亚冬季风与夏季风交替变化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旋回。研究表明,MIS5b以来这些旋回中的若干阶段与北半球高纬地区D/O事件存在很好的“遥相关”,即在时间—气候性质上的变化节奏基本一致。这是首次在中国的南亚热带发现的MIS5b以来高分辨率的元素/气候波动,其意义在于它展现了自那时以来一个比较完整的D/O气候旋回在东亚大陆更南部区域的存在。表明,这个时代东亚季风旋回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除了北半球冰量变化幅度的影响外,西太平洋暖池(温度与消长幅度)亦对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中夏季风时期对低纬地区的影响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996.
997.
北山盆地群侏罗系是我国西北地区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为深化其石油地质认识,进一步明确资源潜 力,优选北山盆地群中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口子盆地侏罗系为研究对象,以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有机 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侏罗系烃源岩基础特征,并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探讨了该区侏罗系烃源 岩的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结果表明,中口子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好,主要为中等 -好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Ⅱ2 型为主,生烃母质主要是?源高等植物,主要形成于氧气量适中的弱氧化-弱还原 古环境,靠近或λ于凹陷中心的烃源岩形成环境还原性稍强,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区内黑帐房凹陷烃源岩已经 成熟,而南泉凹陷烃源岩主要为低熟.因此建议黑帐房凹陷中心或者临近中心区域,寻找保存条件好的油藏是取 得下步油气勘探突破的重点.这些认识可供西北地区侏罗系沉积古环境和资源潜力研究时对比参考.   相似文献   
998.
选取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滴哨沟湾剖面全新统(DGS1层段),结合微量元素与测年分析结果,探讨了该地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结果表明,P、V、Cu、Zn、Sr、Ni、As、Cr、Pb属于易迁移-较稳定元素,其含量在沉积相中主要呈现为古土壤< 沙丘砂 <湖沼相,Co、Rb、Nb、Ba、Cl、Zr属于稳定-惰性元素,主要呈现为古土壤 >沙丘砂 >湖沼相,说明沙丘砂是冬季风主导下的沉积,古土壤和湖沼相是夏季风主导下的沉积.以Rb和Sr两种元素在垂向上峰谷交替的变化特征为依据,将DGS1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分为升温期(11 000~10 130 a B.P.)、大暖期(10 130~6 590 a B.P.)、降温期(6 590~3 760 a B.P.)和寒冷期(3 760~0 a B.P.)四个阶段,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萨拉乌苏河流域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叶永红 《地下水》2015,(1):12-13,44
通过对2013年抚州市进行地下水调查及样品测试分析,利用舒卡列夫分类法绘制出抚州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图。通过与1980年对比分析,发现近年来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变化显著。该地区工业发展排放的污染物污染以及长期酸雨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康定MS6.3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山MS7.0地震、鲁甸MS6.5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一些学者认为地形放大效应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目前斜坡地震动响应研究仍然缺乏大量的实测数据支撑。通过在冷竹关两岸斜坡不同部位掘进平硐并放置强震监测仪器的方法,对沟谷两岸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剖面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康定地震两岸斜坡的地震动响应特征。监测数据揭示,(1)相对于康定姑咱参考站,位于右岸半岛状凸出山梁顶部1#监测点的水平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分别达到了10.6~11.5、7.1,阿里亚斯强度最大,水平东西向比竖直向HVSR频比值达到11.1,卓越周期在低频部分;位于右岸山梁中部2#监测点水平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分别达到了4.3~5.0、2.3;(2)左岸地形坡面起伏较小,记录的峰值加速度较小,仅在坡折部位5#监测点有明显的放大,水平与垂直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别为3.0~4.5、2.3,各监测点频比存在多个卓越周期,其放大效应在高频段更突出;(3)近直线型斜坡内(6#及7#监测点)放大效应相对较弱,且监测洞外侧放大系数大于水平深度较大的内侧。结果表明冷竹关两岸斜坡存在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且右岸半岛状凸出山脊地形较左岸中高山斜坡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对比芦山地震该剖面放大系数,揭示了背坡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