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759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91篇
地质学   1581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徐仁 《地下水》2010,32(2):148-148,161
苯板是一种优良隔热保温材料,它具有吸水性小、不透水、耐腐蚀、抗老化和施工方便等优点,近年来苯板开始运用于渠道抗冻胀、土坝坝坡抗冻胀等水利工程,为水利工程的抗冻胀材料应用增加了新的选择方案。主要就苯板在渠道护坡抗冻胀设计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2.
井壁溃沙、壁后空洞对立井的影响一直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对破坏的立井稳定性规律研究分析及处理方法备受关注。本文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采用莫尔-库仑准则和拉伸破坏准则的组合并结合现场仪器原位检测模拟井壁后空洞破坏以及注浆,对荣华立井壁溃沙、壁后空洞对立井稳定性的影响和壁后注浆治理时不同注浆压力对井壁稳定性影响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并依据分析结果制定了注浆方案。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溃沙、空洞对井筒稳定有不利影响,并造成地表沉降;注浆压力对井筒稳定性有直接影响,当注浆压力达到一定值时,井壁竖向应力可出现拉压力,水平应力增大易导致井壁破裂。  相似文献   
993.
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工程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中结构面的展布及其组合特征决定了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力学性状,影响着岩体的破坏方式。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所处的澜沧江构造带,具有高地震烈度、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等地质特征。工程区两岸节理裂隙等弱面发育,岸坡浅表改造过程强烈,导致岩体结构复杂。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两岸边坡岩体结构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与K-S检验法对结构面进行概率密度拟合,分析岩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右岸的优势结构面有三组; (2)左岸的优势结构面有四组; (3)各组优势结构面产出状态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在统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两岸岩体结构的统计模型,并对边坡破坏模式进行定性分析,认为:(1)右岸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 压致拉裂; (2)左岸结构面贯通性不好,主要的破坏模式是局部块体滑移。   相似文献   
994.
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探讨克拉通破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部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与东部普遍减薄的岩石圈(60~100km)相比,中、西部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的强烈横向非均匀性,既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厚达200km的岩石圈,又在新生代银川—河套和陕西—山西裂陷区存在厚度<100km的薄岩石圈,差异最大的厚、薄岩石圈仅相距约200km。岩石圈厚度在东、中部边界附近的约100km横向范围内显示出20~40km的迅速增加。岩石圈厚度的快速变化与地表地形从东向西的突然改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位置大致吻合,并对应于地壳结构、地幔转换带厚度和660km间断面结构的快速变化。这种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深、浅结构的耦合变化特征表明,东西两侧区域在显生宙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克拉通东部薄的地壳、岩石圈和厚的地幔转换带以及复杂的660km间断面结构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其相关过程对这一地区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有关;而中、西部存在显著减薄的岩石圈这一观测结果,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克拉通岩石圈改造和减薄不仅发生在东部,而且可能影响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广泛的区域。岩石圈薄于100km的中、西部裂陷区可能与先前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局部构造薄弱带相联系。这些古老岩石圈薄弱带可能经历了后期构造事件的多次改造,并在新生代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被进一步弱化、减薄,最终造成地表裂陷。另一方面,中、西部总体较厚的地壳、岩石圈以及正常偏薄的地幔转换带表明,同太平洋深俯冲对东部的作用相比,包括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在内的多期热-构造事件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影响相对较弱,不足以大范围改造和破坏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现今岩石圈结构的高度横向不均匀。  相似文献   
995.
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区位于雅砻江右岸一套大理岩地层中,埋深350m,地下厂区洞室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出现各种变形破坏现象。通过分析破坏现象,总结了破坏现象的规律性:主厂房及主变室破坏现象主要集中在下游边墙顶拱,破坏方式以岩体开裂为主;母线洞及压力管道下平段破坏现象主要集中在顶拱外侧,破坏方式以弯折破坏为主。最后利用数值模拟结果解释了径向应力大于岩体强度是引起锚索超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6.
地应力对硬脆性岩体稳定性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脆性破坏方式及其是否发生的预测上,而对地应力、洞形等因素与脆性破坏深度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硬脆性岩体脆性破坏准则,利用Examine2D软件,分析不同地应力环境及洞形时围岩脆性破坏深度d_f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最小主应力量值较低时,破坏深度d_f与主应力比k近似为直线关系,较高时则为非线性增长;随着k值增加,屈服范围逐渐偏离最小主应力方向45°夹角发展;洞室断面长宽相近时,主应力方向较主应力量值对d_f的影响小,相同应力量值不同主应力方向,破坏位置不同,深度变化较小。洞形不同应力集中系数不同,选择长短轴长度之比与应力比k相接近的椭圆形谐洞,可有效降低破坏深度。  相似文献   
997.
张洁 《辽宁地质》2010,(1):52-53
土地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主要生产要素,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然而,土地资源大量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破坏。据统计,我国由于生产建设而破坏废弃的土地约有2亿亩。土地资源的浪费,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998.
《辽宁地质》2010,(12):20-21
鞍山市千山区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围绕矿产资源管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区矿业开发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科学,从散乱到集约,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粗放到精细,从环境破坏到恢复治理,走上集约化、规范化、节约化、绿化和深细加工的"四化一深"模式的矿业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999.
无法向荷载推剪试验的解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剪试验常在滑坡现场勘探中采用,获取抗剪强度。工程地质手册中推剪试验的现有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应加以改进。研究无法向荷载刚体模型的推剪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假设模型受压面在Y轴方向不受约束。推导出该模型推剪试验的微分方程,解析出求c、? 值与破坏面曲线方程组公式。根据原位试验发生的压缩现象,分析了试体受压面附近存在局部先期破坏。对新公式进行了算例与实例的分析,解释了影响破坏面曲线变形的原因是:推剪受压面必须满足Y方向不受约束,该面应安装能垂直滑动或转动的承压板。对受压面被约束的试验,可根据局部破坏面斜率推测破坏体长度,进行c、? 值计算。此外,还提出了推剪试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非均质黏土地基中平面应变隧道最小支护压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祥  黄茂松  吕玺琳 《岩土力学》2010,31(Z2):418-421
土体由于沉积而具有天然的非均质性,但关于非均质地基中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却很稀少,在实际盾构隧道工程中均按均质地基对待。但这一简化并没有考虑非均质性对保持开挖面稳定所需最小支护压力的有利作用,以及对破坏模式的影响。故文中采用基于tresca准则的弹塑性有限元法来研究黏聚力随深度线性变化的纯黏土地基中平面应变隧道的开挖面稳定性,模拟了土体失稳渐进破坏的全过程。最终验证了无量纲化的有效性,得到了各种工况时保持土体稳定的最小支护压力值,并发现了黏聚力线性变化斜率对深埋隧道破坏模式的影响,可为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