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46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545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564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近20多年来对IOD的研究成果,应用统计分析和大气环流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往提到的高—低纬度温差、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外,IOD活动也是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IOD活动的影响弱于高—低纬度温差;但相对于AO、PDO和ENSO,IOD活动对该地区地表风速的变化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伴随全球变暖的IOD活动加强是造成华南沿海地区秋季地表风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2.
吕宋海峡是南海与外界水交换的重要通道,黑潮作为北太平洋最强的1支西边界流,在经过吕宋海峡时会对南海北部的环流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用1991—2011年期间CTD断面实测资料和高度计资料,提取23.0~25.5 kg/m3等密度面之间的盐度极大值,研究了南海北部不同年月盐度极大值变化、黑潮入侵方式与强弱,以及盐度极大值变化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黑潮入侵南海方式多样,既有分支形式,也有弯曲、流套形式。(2)不同年月间,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存在较大差别,120°E断面的次表层盐度极大值的变动可超过0.3。(3)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南北变动对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偏北,黑潮入侵南海较强;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偏南,则黑潮入侵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93.
从独立性、显著性和滞后性角度分析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WNPTYF)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关系, 结果表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与WNPTYF相关显著, 且独立于热带东太平洋SST(或ENSO)对WNPTYF影响;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年际变化对WNPTYF年际变化的指示能力相当或超过热 带东太平洋, 综合两者的影响预测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变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 前期相关显著而同期相关不显著。这种滞后性意味着其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的影响并不是通过SST的持续性, 而很可能是通过南半球大气活动的持续性及异常信号在大气中的传播而影响到夏季的环流, 最终影响WNPTYF异常。这种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讨2011年10月26~30日云南南部一次强降水过程发生的可能原因,采用诊断、合成和相关等分析方法,得到2011年10月的强热带低频振荡过程是云南南部强降水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011年10月中下旬热带低频振荡在印度洋地区异常活跃,特别是热带低频振荡对流中心在第2位相(印度洋中西部)维持了9天(20~28日),强降水过程就发生在此期间。26~30日虽没有明显冷空气配合,但热带低频振荡进入第2位相后云南上游(孟加拉湾地区)开始出现持续稳定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随着南支槽的东移和副高的缓慢东移,水汽在槽前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气流的引导下源源不断向云南南部输送水汽,是南部出现强降水过程的直接原因。相关性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5°S~5°N,65°E~90°E地区的对流与云南南部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当热带低频振荡对流位于第2位相(印度洋中西部),云南上游水汽条件明显改善,南部降水异常偏多。关注热带低频振荡的演变和发展,对于把握类似2011年秋季这样的强降水过程预报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95.
Seventeen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a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s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between the tropical Pacific (TP) and tropical Indian Ocean (TIO). The eastern/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features the strongest SS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models except for the model CSIRO-Mk3-6-0, and the simulated maximum and minimum are produced by models GFDL-ESM2M and GISS-E2-H respectively. However, It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these models to simulate the correct climate mean SST with the warm pool-cold tongue struc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lmost all models reproduc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 (IOD) and Indian Ocean Basin-wide mode (IOB) together with their seasonal phase lock features being simulated;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SO and IOD i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model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an Indian Ocean basin-wide warming (cooling) takes place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in the spring following an El Niño (La Niña) in almost all the models. In some models (e.g., GFDL-ESM2G and MIROC5), positive ENSO and IOB events are stronger than the negative events as shown in the observation. However, this asymmetry is reversed in some other models (e.g., HadGEM2-CC and HadGEM2-ES).  相似文献   
996.
Based on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the response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mode to global warming is investigated with a six member ensemble of simulations for the period 1850–2100. The model can simulate the IOD features realistically, including the east-west dipole pattern and the phase locking in boreal autumn. The ensemble analysis suppresses internal variability and isolates the radiative forced response.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es, a weakening of the Walker circulation leads to the easterly wind anomalies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and the shoaling thermoclin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EEIO),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show an IOD-like pattern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Although the thermocline feedback intensifies with shoal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IOD mode surprisingly weakens under global warming. The zonal wind feedback of IOD is found to weaken as well, due to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the EEIO. Therefore, the atmospheric feedback decreases much more than the oceanic feedback increases, causing the decreased IOD variance in this model.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春、秋、冬季相比,夏季大气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当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阿拉伯海的中东部以及恒河平原等地的夏季大气热源增加(减少),而赤道印度洋的中西部地区、阿拉伯海北部边缘等地的夏季热源减少(增加)时,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北部、东北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不利于华北南部以及江南地区尤其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主要通过影响对流层高、低层的环流来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值得注意的是,与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相比,其年代际变化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多种大气和海温资料,通过相关、合成分析以及个例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模态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传播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东南印度洋30~60天OLR距平及赤道印度洋中部30~60天850 hPa纬向风距平都与偶极子指数显著相关;印度洋正(负)偶极型海温模态对应的东印度洋异常冷(暖)水以及赤道印度洋中部850 hPa东(西)风距平阻碍(促进)了季节内对流活动的持续性东传,使得MJO的传播在赤道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发生明显的中断(持续)。   相似文献   
999.
北赤道暖流     
《地球》2012,(7):85-85
北赤道暖流,在赤道北侧,由于该暖流是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而形成的自东向西推进的洋流,因而属于风海流.与由于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合称“信风流”。其基本特点是从东向西流动,横贯大洋.水温高,盐度低。  相似文献   
1000.
张少军 《地理教学》2010,(24):41-42,44
一、落实基础知识 运用地球仪和经纬仪边演示边讲透下列内容: 1.纬线的特点:(1)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南北半球。(2)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两极为零。(3)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4)所有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