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325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544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说明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国家的授时任务,保持着我国高精度的原子时基准,负责目前由国家授时中心(NTSC)、上海天文台(SO)、北京天文台(BAO)、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昌时辰站(WTO)和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BIRM)共同组成的我国综合原子时TA(JATC)的归算工作,通过专用长、  相似文献   
992.
近年来,无人机针对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应急救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快速获取灾情现场信息,满足第一张图应急测绘需求的机载航测系统尚未成型,无法保障应急救灾的时效性.因此,本文依据轻小型一体化多载荷集成设计,构建了基于中大型无人机飞行平台的航测相机、轻小型SAR、集成座架及定位定姿系统(POS)信号共享的一体化集成新型机载航测系...  相似文献   
993.
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连续观测(连续重力)2种方式。重力监测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重力监测主要沿块体边界、活动断层或历史强震区开展,缺乏绝对测量,一般采用相对测量,通过总结获取了海城7.2级、唐山7.8级、丽江7.0级等一系列地震前的重力动态变化特征,除海城地震外,预测成功震例寥寥。1998年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由于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始进行中国大陆重力场的整体监测,获取了汶川8.0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2010年以来,以陆态网络工程重力网为基础,逐步开展大华北、南北带等各种测网的整合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期间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等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重力观测实践,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交叉学科——“地震重力学”。  相似文献   
994.
东海陆架属于典型的浅水区,受海面、海底以及新近系底界面等强反射界面的影响,普遍发育多种类型多次波干扰,使得中深部地震反射信号被掩盖,影响了深部的成像品质。常规SRME或者DWD的方法无法有效地对多次波进行压制。笔者采用组合压制方法对东海陆架二维地震数据进行处理。首先针对海底相关短周期多次波使用DWD方法衰减;然后运用三维GSMP二维化方法去除跟地层相关的长周期多次波;最后残留的近远偏移距多次波分别用PRIMAL和高精度RADON变换进行压制。结果表明,这种组合思路能较好地解决东海多次波问题,使中深部有效反射信号得以呈现,有助于提升中生界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对众包测深技术的试验分析,探讨提高众包测深数据精度的技术与方法的可行性,以期理清众包测深数据处理流程。其中涉及时间同步、数据自动处理、潮位改正、声速改正等多个技术与方法,并结合实际众包测深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提高了船用测深仪数据精度,即采用船载测深仪获得的水深数据结果可满足IHO-S 44标准1等要求,基本满足了航道水深监测的要求。其结果有利于及时掌握航道水深变化,保障航行安全;同时为增强全球海洋测深覆盖范围、更新航海海图、提高水深监测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6.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 ASO-S)卫星姿控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精度、高稳定度对日指向控制. ASO-S卫星的科学载荷中,白光望远镜(White-light Solar Telescope, WST)前端配置了太阳导行镜(Guide Telescope, GT)稳像系统,利用正交分布光电二极管组成的边缘探测器测量导行镜光轴与太阳中心的偏差角.提出了一种将GT测量值引入姿态控制闭环的控制方法:利用星敏陀螺定姿算法获得卫星-太阳方向姿态偏差, GT测量值确定非卫星-太阳方向姿态偏差;以4斜装反作用轮组为执行机构,进行三轴零动量稳定姿态控制.通过数学仿真验证,基于GT测量值的姿态控制器在非卫星-太阳方向的绝对指向精度优于2′′、相对姿态稳定度优于1′′/60 s,满足ASO-S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的对日指向要求.  相似文献   
997.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 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8.
GPS在测量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首先是静态GPS在陆地做控制,具有全天候、高精度、非通视、自动化程度高等一系列优点。然而,随着人们对生产效率要求的提高,以及新的作业需要,又研发出动态GPS测  相似文献   
999.
根据参与的研究项目,较详细地论述了新疆地区陆地垂直运动态势,认为近50年来该地区的陆地垂直运动以地壳运动为主导,特别是在20世纪后20余年地表垂直运动也是需要重视的原因之一。列举了陆地垂直运动对测绘成果现势性的影响,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As a transport means of oil and gas the submarine pipeline has many merits, such as continuous delivery, large conveying capacity, convenient management, etc. A tube was chosen in our study to simulate the submarine pipeline in the experiments. A high accuracy instrument ADV and high precision point-type pressure sensor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parameters of the flow field, including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velocities at seven cross sections near the submarine pipeline with five different clearance ratios, and twelve dynamic pressure values around the pipeline.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s and velocity changes around the pipe under different flow velocities and clearance ratios were analyzed. These results might be useful for further study of submarine pipeline erosion and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