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年来大量的文献报道了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区环境中的高浓度重金属污染,但对其是否迁移并影响周边、上下游地区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选取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贵屿所在的练江进行沉积物采样并分析了其中的23种金属元素.结果表明,练江贵屿段沉积物中Co、Ni、Cu、Zn、Y、Mo、Ag、Pd、Cd、Sn、Sb、Hg、Pb和Bi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上下游,但Li、Be、V、Cr、Mn、Fe、As和Ba的浓度与其上下游没有显著差异.贵屿沉积物中的金属污染存在显著的点位差异,这与其沿岸所从事的拆解活动类型不同有关,其中酸洗点附近浓度最高.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练江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模式以Mn和Ba为主,其次是Cr、Pb和V,该模式对练江多数样品(60%以上)的浓度贡献比例大于40%;贵屿污染模式则以Cu为主,其次是Ni、Pb、Mn和Zn,该模式对贵屿及其下游部分样品有较高浓度贡献比例(51.8%~90.6%),证实了贵屿的高浓度金属污染可向下游迁移并造成影响,尤其是酸洗区.相比之下,露天焚烧所造成的污染迁移和影响相对有限,这可能与金属的赋存形态有关.根据地累积指数结果,练江流域沉积物中23种金属的污染程度顺序为Sn、Sb>Bi、Cu>Mo、Zn>Ni>Pb,80%以上样品中的Sn和Sb处于偏中度污染及以上级别.所有样品中As、Mo、Sn、Sb、Pb和Bi的内梅罗指数均大于1,说明其在练江流域呈现富集状态,污染程度较高,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练江所有沉积物样品均处于重金属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练江77.4%的样品潜在生态风险值为极高级,19.4%为中度或较高,仅练江源头为低风险级,大部分沉积物中的Sb污染都处于很高的生态风险级别.鉴于多种金属元素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其在练江水体的污染及迁移需要引起持续关注,尤其是Sb、Cu、Ni和Pb等,贵屿及其下游部分地区需采取合适的污染治理和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2.
三维VSP正演模拟在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三维VSP波场分析及三维VSP偏移成像方法研究中均有重要的作用。以三维单程波动方程为基础,采用基于正交方向加插值(ADIPI)的傅里叶有限差分(FFD)算子,实现了三维VSP正演模拟。克服了对三维算子的双向正交分裂所导致的方位各向异性误差,既保证了模拟精度,又提高了计算效率,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单独模拟上行波或下行波。模型试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资源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会对缓解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做出有益贡献,同时也必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新亮点。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风场资料,本文制作了全球海域风能资源的年等级区划、季节等级区划。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状态来看,全球海上风能资源的潜力巨大,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风能等级为7级(最优等级);中低纬大部分海域也比较乐观,多在4级以上;北冰洋的风能资源为4级,比传统估值乐观。北半球西风带7级风能资源的范围具有较大的季节性差异:1月最广,4月和10月次之,7月最小;南半球西风带的季节性差异则相对较小:7月相对最大,其余月份略小于7月。7月,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风能资源都属于7级,明显比其余代表月丰富。4月和10月,北印度洋的风能资源整体贫乏,大部分区域为1级(最贫乏)。  相似文献   
4.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to-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 front(KEF)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deri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sea surface height(SSH) data.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F strength has an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that is similar at different longitudes, with a stronger(weaker) KEF during the cold(warm) season. Howeve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KEF position is relatively weak and varies with longitude. In contrast, the low-frequency variation of the KEF position is more distinct than that of the KEF strength even though they are well correlated. On both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to-decadal time scales,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KEF(142°–144°E) has the greatest variability in strength, while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EF(149°–155°E) has the greatest variability in position.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ind-forced Rossby waves and the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in the KEF strength and position are also discuss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a wind-driven hindcast model. A positive(negativ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like atmospheric forcing generates positive(negative) SSH anomalies over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These oceanic signals then propagate westward as Rossby waves, reaching the KE region about three years later, favoring a strengthened(weakened) and northward(southward)-moving KEF.  相似文献   
5.
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纬度位置既存在年际变化,也存在年代际变化,且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是相互独立的。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其年代际变化则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当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强时,大气斜压性在鄂霍次克海及阿拉斯加附近区域上空增强,而在海表温度锋下游至东太平洋区域上空显著减弱,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增多,而在30°-45°N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减少,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35°N以北的西太平洋区域以及45°N以北的东太平洋区域都显著增加,而仅在其南部边缘存在东西带状的减弱区域,导致40°N以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增强,40°N以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减弱,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弱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纬度位置的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也存在较显著的影响,当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北时,在其下游45°N以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减弱,45°N以南的中东太平洋区域上空区域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减少;而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增强,在阿拉斯加湾附近上空尤其显著,在黑潮延伸体区域附近以及45°N以北的中东太平洋上空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显著增加,导致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态轴线两侧呈现北正南负的偶极子形态;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南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均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具体的物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AVISO中心的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年代际变化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位于黑潮延伸体区域北部边缘,在143 °E和150 °E附近存在两个弯曲,SST水平梯度最大值出现在142 °E附近,强度超过4.5 ℃/(100 km),其后强度自西向东逐渐递减,在149 °E附近又出现一个较弱的大值中心,在141~153 °E范围内,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平均值为36.25 °N,强度的平均值为3.22 ℃/(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南北位置的季节变化很弱,而其强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相较于较弱的季节变化,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则要显著得多,其南北变化跨度超过2 °。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也较强,超过4.5 ℃/(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NPGO和PDO在中东太平洋区域会强迫产生海表高度异常,随后向西传播,在约3年后到达黑潮延伸体区域,使该区域流场发生变化产生海洋热平流异常,最终导致海表温度锋强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刘明洋  李崇银  谭言科  俞兆文 《气象》2017,43(4):443-449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SST)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季节变化很弱,而其强度的变化则非常显著,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与海表温度锋强度具有一致的协同变化。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最强,增强了其上空大气的斜压性,从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转换以及从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均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显著增加,斜压涡旋在此区域生成更加频繁,在随西风向下游运动过程中不断从背景平均流中获得能量,从而导致北太平洋风暴轴增强,且将其中心轴线固定在黑潮延伸体区域上空,而夏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非常弱,其上空大气斜压性减弱,从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转换以及从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均显著减少,斜压涡旋在此区域生成减少,导致北太平洋风暴轴减弱,且中心移至太平洋中部,位置偏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