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博  汪喜江 《黑龙江气象》2011,28(2):7-9,11
利用2006~2008年2月逐日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以及逐日的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哈尔滨市2月风速、逆温和大气稳定度与大气污染的概率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2月的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风速〈3 m/s,污染物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尔滨市2月的污染主要是局地污染物的累积;发生大气污染时一定有逆温出现,但有逆温时不一定就发生大气污染;大气稳定度增加,大气污染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CTD观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海区的温、盐、密度跃层的分布与变化,讨论了逆温逆盐层的分布区域,并从跃层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水的涌升,黄海冷水团的上边界以及台湾暖流在东海北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1月7到9日发生在湖北西南山区一次大范围暴雨转暴雪灾害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雨雪灾害天气,是东移南下强冷空气与西南强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空急流的形成与维持,南支槽前正涡度的加强,以及中层正好处于冷暖气流交汇区,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是7到8日产生大范围大雨,局部暴雨的主要天气背景。8日夜间到9日的暴雪产生,除中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对降雪增幅的贡献外,还主要受东、西两路冷空气汇合加强共同影响;动力锋生产生的正、反两支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降雪最直接的中尺度系统;此次雨雪持续期间,水汽充沛,并伴有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在强降雪影响期间,影响区上空存在NE-SW带状动力结构,这种锋面斜压性特征,加强了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的爬升;针对秋季雨雪转换的温度层结特点,重点关注中层逆温和近地层气温变化。综合相关文献及本次研究结果,针对湖北地区降雪,850 hPa在0℃或以下,地面气温在2℃或以下,可作为雨转雪或雨夹雪的温度指标。中层逆温不是降雪必备条件,但对于产生强降雪需要适宜的中层逆温,本次降雪逆温出现在-1℃附近,该指标也可作为秋季降雪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阿拉斯加湾(Gulf of Alaska, GOA)2002—2020年的Argo浮标数据,本研究分析了该海湾逆温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年际变化与水体垂向位温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阿拉斯加湾逆温现象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空间上,逆温幅度(ΔT)在湾北部最大,湾东南部次之,湾西南部最弱。逆温厚度(ΔD)在湾西南部最厚,湾北部和东南部依次变薄。在季节尺度上,湾北部逆温现象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冬季ΔT最大和ΔD最厚,随季节性的加热和混合作用,ΔT持续减弱,ΔD不断变薄。在湾东南部,ΔT分别在3月和9月具有0.46、0.40 ℃的峰值;ΔD在整个海湾中最薄,冬季最大为44 m,而秋季最小仅为23 m。在湾西南部,ΔT介于0.24~0.33 ℃之间,分别于4月和10月具有0.31、0.33 ℃的峰值;ΔD冬季最大超过100 m,秋季最薄约为57 m。年际变化上,ΔT在2002、2007—2009、2012、2017年表现为正异常,但在2003—2005、2010、2013—2016、2018—2020年表现为负异常;ΔD在2002、2007—2008、2012、2017—2020年主要偏厚,在2003—2006、2015—2016年偏薄。湾北部和东南部ΔT和ΔD的年际变化较为一致,但两者在西南部并没有明显的联系。ΔT和ΔD年际变化与水体垂向位温异常有密切联系。当水体位温具有冷(暖)异常时,整个海湾ΔT往往具有正(负)异常,湾北部和东南部ΔD趋于偏厚(薄),但湾西南部ΔD趋于偏薄(厚)。  相似文献   
5.
2013年初桂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icaps资料和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3年1月3-5日桂北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是降温快、回温慢,且过程日平均气温低;(2)此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堆积过程完成后,是由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大举南下入侵广西,造成的桂北寒潮天气;(3)中暖下冷的逆温层结维持时间与降雪冻雨时段对应较好,逆温层结被破坏后,桂北的持续雨雪天气也宣告结束,气温开始逐步回升;(4)中低层水汽辐合及较强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也是产生降雪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2010年12月28日至2011年1月16日出现的一次典型持续重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背景和低空逆温层的生消与大气污染状况有很好的关联性。傍晚到夜间多稳定大气层结及以小风或静风为主的地面风场特征易促进污染性天气的发生。在出现接地时,最易出现污染天气。空气污染指数与逆温强度和近地层大气逆温层底高关系密切,逆温层顶高在500~1000m时,利于大气污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昆明坝子边界层贴地逆温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2004~2006年08 h气象加密探空资料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昆明坝子贴地逆温年频率为59.9%,厚度为120 m,强度为0.9℃/100 m,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出现频率高,厚度小,强度略强的特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呈单峰型年变化,春季频率最高、厚度最厚、强度最强;夏季频率最低、厚度最薄、强度最弱,其变化受降水、风速、晴夜状况变化的影响。坝子地形是影响贴地逆温的重要因素,昆明坝子地形对坝内贴地逆温具有保护稳定作用,尤其是对辐散冷却逆温过程的保护,同时也影响贴地逆温的厚度和强度。昆明坝子贴地逆温存在辐射逆温、地形逆温、水体平流逆温的共同影响,但辐射冷却逆温是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宋润田 《海洋预报》2000,17(3):11-20
本文利用多普达所获取的在时间、空间(垂直方向)较为密集的实时资料,分别对两次性质不同的(平流和辐射)大雾的边界温度场、风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在华北地形槽下挟流雾得以稳定维持的根本原因是与位于各逆温层之上的、和平有大风速达10.72m/s的偏北大风相联系的下沉逆温切相关。下沉逆温随着与之相伴的偏北大风的减弱、消伯而逐渐趋于消失。其边界层逆温较大地减弱是动力(动量下传)、热力(对流)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及FNL资料,分析了2022年2月中下旬影响桂北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分析表明:(1)过程期间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盛发展,东移缓慢;脊前的强冷空气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交汇为此次低温雨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此次过程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低层强锋区稳定维持。(2)从降雨转为雨夹雪,温度垂直结构,逆温层的高度、厚度及强度、0度层的高度,近地面融化层的厚度、地面温度都有显著变化。(3)持续的中低层水汽输送和辐合利于冰冻雨雪天气的发生及维持(4)湿层厚度的变化对雨雪相态的转化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哀牢山东西坡观测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暧带定量的定义,分析了山区暖带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了由剖面基带气象站的气象要素来预报暖带厚度的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