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完全免费 | 297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43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2.
3.
旋转风螺旋度及其在暴雨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可靠的基础上,用模式输出的细多格动力协调资料,根据螺旋度理论分析了这次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气旋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正在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及其演变较好地应和反映了暴雨中心及造成暴雨的中尺度涡旋的发生益及演变,较大的螺旋度值是暴雨及低层中尺度低涡和地面气旋系统发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5.
6.
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41,自引:23,他引:18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1998年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大尺度及积云对流尺度的凝结潜热在降水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因子,潜热释放将加热中高层大气,促使高层大气辐散,低层辐合,垂直运动加强,导致较大的降水;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大气水汽含量的多寡直接对本次暴雨产生影响,并为这次暴雨提供了水汽源;地面水汽和感热的垂直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补充了能量。 相似文献
7.
8.
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当它南下或下降到达江淮流域以北或上空时,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得暴雨产生和发展.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江淮流域以北的对流层中低层的北风对淮河流域对流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样,高层北风所产生的高空辐散叠置于低层辐合区之上,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而且,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卫星云图上分析发现,干冷空气的侵入轨迹为一条明显的暗区,干冷空气南下侵入到黄河以南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干侵入2"从西南方向侵入,与冷锋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Browning等强调的"干侵入"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