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anomolar concentrations of orthophosphate in oligotrophic seawater developed by Liang et al. (2007) has been modified to make it fully feasible for shipboard application and for faster sample throughput with minimized sample volume. 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the flow injection method with solid phase extraction on a Sep-Pak C18 cartridge and colorimetric detector. The Schlieren effect was minimized by rinsing the cartridge sequentially with 5 mL water and 2 mL 95% ethanol solution. With three micro pumps in parallel, savings of up to 80% in amount of reagents and 25% volume of seawater samples could be achieved in comparison to the previous method. Variation of stopped flow time and sample loading time gave 3 different standard curves, which corresponded to 3 linear ranges within 3.4 and 515 nM. The modified method permits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over a wide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shipboard determination of trace orthophosphate in more than 200 seawater samples during a one-month cruis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or seawater at concentrations of 20.6, 82.5, 206.2 nM orthophosphate,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 (n = 6), determined daily for 6 days on board ship were 4.45%, 4.73% and 6.75%, respectively. Five sea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tation SEATS (South East Asia Time Series Station at 18°N, 116°E)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present method both on board and in a land-based laboratory, as well as with the magnesium hydroxide-induced coprecipitation (MAGIC) method, and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t-test.  相似文献   
2.
以自配人工卤水,采用硫酸钡(镭)共沉淀法富集其中的镭,同时用γ谱仪同步测量^226Ra和^228Ra的含量。不同pH和共沉淀剂作用下的化学及放化回收率计算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高,适用于地下卤水及其它水体较高含量^226Ra、^228Ra的同步测定。用该方法测定的莱州湾地下卤水^226Ra和^228Ra含量分别为0.341Bq/L和1.615Bq/L,远高于海水中镭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即时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处理酸性大红GR染料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染废水是重要的工业污染源之一,研究新的印染废水脱色技术是水污染控制技术领域重要课题之一。以酸性大红GR为典型代表,初步研究了镁-铝盐水解共沉淀法即时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处理阴离子型染料溶液的效果、影响因素和染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镁-铝盐水解共沉淀法即时合成LDH对酸性大红GR染料溶液有非常好的脱色效果,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是Mg/Al比和pH值。在pH值8.5~10.0,Mg/Al比2∶1~4∶1,都可以获得较好的净化效果,酸性大红GR染料浓度0.65 mmol/L时,染料去除率达99%。其净化机理是,当在染料溶液中投加Mg2 、Al2 溶解盐和NaOH时,Mg2 、Al3 水解共沉淀形成LDH的同时,染料阴离子以平衡LDH结构电荷的形式进入LDH结构层间,含有染料的LDH通过沉淀分离从溶液中去除。  相似文献   
4.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研究了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磷灰石与富铀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富矿石中铀含量与五氧化二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电子探针揭示富铀矿体中铀矿物周围有大量磷灰石存在,磷灰石在富铀矿石中以两种形式产出:一种是结晶自纯的晶体磷灰石;另一种是胶体磷灰石,后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笔者在调研了磷、铀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磷灰石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胶体共沉淀是导致本区富铀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应用流动注射在线共沉淀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天然水样中痕量铬的价态分析方法。利用铬(Ⅲ)在碱性条件下与氢氧化镧形成共沉淀而与共存离子分离并得到富集,沉淀不需过滤,直接用稀盐酸从编织反应器(KR)中溶解并洗脱下来,用原子吸收测定。本体系的浓集倍率22,检出限(3σ)0.8μg/L,相对标准偏差(n=11)2.72%,用水标样考察,分析结果与推荐值相符。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天然水中铬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6.
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体磷循环是水柱和对应的沉积物中发生的各种非生物和生物的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中钙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和转运,从该类植物的叶面释放至水柱中,释放的Ca2+与水柱中的CO23-一起形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水柱中少量溶解性磷分配在碳酸钙中形成CaCO3-P共沉淀,导致水体中可溶性磷向难溶性磷转化,这种由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在水体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沉水植物菹草叶面上有CaCO3-P共沉淀的形成,且这种共沉淀的含磷量变化范围很宽.另一方面,新近沉积物中钙与磷的沉淀物存在一个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逐渐演变过程,而沉水植物叶面上的含磷共沉淀作用是否也存在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的变质过程,该过程在沉水植物生长期间是否发生关系到沉水植物除磷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水体磷循环概述、钙在水体磷循环中的作用和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假说及其在水体磷循环中的意义等方面综述了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对水体磷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03年5月将Karl and Tien(1992)提出的Mg(OH)2共沉淀方法应用于东海赤潮高发区水体中磷酸盐的调查。本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测限为0.004μmol/L。将该方法与传统的磷钼兰方法进行对比,常规磷钼兰法高于共沉淀法。说明水体中可能存在大量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磷化合物,且其不能被Mg(OH)2共沉淀,如1-磷酸核糖。此时,共沉淀法的测定值更接近水体中真实的正磷酸盐含量。共沉淀法可为赤潮爆发过程中低磷阶段的样品分析提供较可靠数据。用共沉淀法提供的测定数据分析赤潮爆发过程中水体中磷酸盐的变化,长江口磷酸盐总的分布趋势是沿岸含量较高,向外海逐渐递减。赤潮爆发过程中,随着赤潮藻类增殖,水体中磷酸盐被大量消耗,表层磷酸盐浓度迅速降低;赤潮消亡阶段,表层水体磷酸盐浓度逐渐回升,而底层由于藻类死亡后逐渐沉降磷酸盐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用CePO4共沉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oSO4溶液中的痕量Fe3 。共沉淀效率受pH、Ce(NO3)3和H3PO4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3.0~4.0时,CePO4能够定量共沉淀CoSO4溶液中的Fe3 。对于20mL的样品溶液,方法的检出限为24.8μg/L,铁的加标回收率为101.7%。方法用于CoSO4试剂中Fe3 的测定,6份样品测定的RSD<5%。  相似文献   
9.
贡伟亮  赵伟 《矿物学报》1993,13(2):104-108
作者进行了稀土铌钛氢氧化物共沉淀实验,对共沉淀物及其高温灼烧产物进行了XRD、IR、DTA和Raman研究,结合前人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以及野外地质事实,提出了热液体系复杂氧化物矿物易解石和黑稀金矿的络合物高温水解、氢氧化物共沉淀、脱水去羟、聚合成核和结晶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贵金属同2-巯基苯并噻唑(MBT)定量反应时的温度差异,在常温下采用MBT为Ag、Au和Pd的沉淀剂并藉微晶素共沉淀法富集痕量Ag、Au和Pd,使之与Pt、Rh及贱金属分离。固相富集物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后,直接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试验了定量共沉淀的最佳条件,方法用标样分析验证,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