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淡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预测是油气勘探中寻找优质储层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众多,大气淡水淋滤不稳定矿物形成的次生孔隙,由于后期成岩作用强烈改造而缺乏明显识别标志,在储层预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国内外的一些实例,结合实验模拟水岩反应,研究大气淡水在同生—早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对碎屑岩储层的淋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储层中的次生孔隙与大气淡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淡水与不稳定矿物的反应主要发生在开放或半开放的成岩体系中,反应产物能够被及时带出,促使了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和储集空间的增加。利用层序地层学,结合储层岩石学特征可以很好地预测由大气淡水淋滤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2.
刘勇  袁海锋  高耀  赵永福  徐国盛 《地质学报》2017,91(11):2573-258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经历了多期强烈构造活动,石炭系、二叠系裂缝发育且普遍充填方解石脉。通过对充填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成缝期后的地层流体活动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充填的方解石普遍受火山热液与油源流体的双重影响,δ13 C特征反映形成方解石的碳元素存在两类来源:地幔和大气CO2,δ18 O偏负特征主要反映高温流体介质的影响,87Sr/86Sr比值说明其受幔源锶和壳源锶的混合叠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区内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脉存在三种成因机制:火山热液成因、油源流体改造成因和大气水改造成因,分别对应于三类流体活动,第一类,二叠纪火山热液的活动,第二类,晚二叠世以来的油源流体,第三类,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大气水。与油源流体有关的方解石脉中次生含烃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70~80℃,100~110℃,130~160℃三个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二叠纪末、三叠纪末、白垩纪末三期油源流体充注,油源流体活动对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的油气成藏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吕孝威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37-67z1138
正东庄次凹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地区,研究区的东北部是魏岗鼻状构造,南部和东南部是新野-曲洼断超带,西临凹陷斜坡带,北靠焦店古次凹。东庄次凹砂体沉积连片展布且相对稳定,储集条件良好,邻近油源且油源条件较好,是南阳凹陷增储上产的主要阵地之一。但是该区地层沉积过程中断裂较为发育,各期断层相互切割,  相似文献   
4.
沉积砂体成因类型影响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塔尔湾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沉积特征分析,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在合水—塔尔湾地区延长组长6~长10油层组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滑塌扇等沉积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类型的亚微相特征,指出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为经典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合水—塔尔湾地区长6~长10主要物源来自于西南方向,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次要物源来自于东北,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中部发育湖泊沉积以及滑塌扇。研究区从长10到长6经历了湖侵到湖退的过程,西南物源持续退积,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逐渐演化为前缘,并在前端沉积深水滑塌扇,东南物源在长6及长8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研究表明,合水—塔尔湾地区长7湖相泥岩生烃,长8和长6三角洲前缘水道、长7和长6滑塌扇砂体构成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储层精细描述在东方1-1气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方1-1气田宏观和微观上非均质性严重,泥流冲沟发育,组分分布复杂,这些特征影响了开发效果,文章从气田沉积微相研究入手,精细描述了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借助地球物理新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从而进行单砂体雕刻,最终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对气田储层精细描述,认清了储层沉积微相与砂体成因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对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单砂体的展布、隔夹层分布以及泥流冲沟的边界;建立了实体三维储层非均质参数模型,对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及物性空间变化进行精细描述。以此为依据,优化开发井的井别、井位、井轨迹,使气田开发在满足下游供气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平衡开采,提高气田采收率,为海上类似气田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Th/U和Th/K曲线的振荡趋势可为层序地层的旋回性识别提供依据。笔者等选取东北地区LT1典型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为对象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合岩芯碳氧同位素资料,探讨了沉积期古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升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对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INPEFA分析和Demy小波变换分析,可将LT1井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INPEFA处理得到的Th/U_1曲线和Demy小波变换得到的Th/U_3_d8曲线可指示LT1井龙王庙组三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Th/U_3_d6曲线与四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当。LT1井龙王庙组δ13C变化受三级层序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明显,最大海泛面位置对应ROECE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开始位置。结合龙王庙组δ13C变化和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认为ROECE事件可能与深部缺氧海水上涌和河流的持续输入以及风暴沉积带入的陆源碎屑物质有关。整体而言,LT1井龙王庙组沉积期古海水温度和古盐度的振荡变化趋势与...  相似文献   
7.
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与Pores and Cracks Analysis System (PCAS) 图像处理软件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形状系数为孔隙形态表征参数,并选取低压N2吸附等为辅助研究手段,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典型钻井A-D 井龙马溪组及筇竹寺组黑色页岩中纳米孔隙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黑色页岩纳米孔隙形态受孔隙类型(赋存位置)、有机质显微组分、地层埋藏深度、热成熟度及孔隙尺寸等因素综合控制。具体体现在:(1) 有机质孔、粒间孔和粒内孔所占比例、孔径分布与孔隙形态具有明显差异,反映这三类孔隙的演化受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2) 固体沥青纳米孔隙比其他显微组分中的纳米孔隙更加规则。(3) 与埋藏深度密切相关的压实作用很可能会在垂向上压缩孔隙,一方面令孔径缩小,另一方面让孔隙形态往狭长–裂缝形发展。(4) 有机质孔形态随热成熟度升高总体上会变得更加规则,但这种趋势可能会被孔隙间的合并及压实作用等破坏。(5) 面积更小的孔隙形态往往比面积更大的孔隙更规则。初步研究显示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代表着高过成熟页岩气储层中主体储集空间所处压力环境,但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随孔隙压力的演化模式及利用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表征其所在层系异常高压维持状况及页岩气保存状况的可能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年区域地震剖面对比解析,在建立起苏北与南黄海中、古生界对冲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讨其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表现为地层可对比、相同(似)的基底与盖层反射和对冲带及冲断褶皱,均体现了NW——SE板内递进变形特点。差异性表现为对冲带以北,陆上以浅变质岩内幕及顶部为主、陡山沱组为辅上覆强烈滑脱—→推覆的背、向斜褶皱交替,进而在背斜前缘产生仰冲(A带)—→逆冲(B带)—→掩冲(C带)叠瓦冲断;而海域则以更深层深、浅变质岩间破裂—→拆离—→上拱,形成了两组在宽缓背斜背景上的高角度冲断褶皱。认为深浅不同的剪切拆离层系(海域)和滑脱推覆层(陆上)作用,是造成陆上与海域构造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伸缩量计算表明中、古生界在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早、中期对冲—→推覆—→走滑、燕山晚期伸展和晚白垩世晚期以来断—→坳阶段三期变形,至今苏北与南黄海虽有压缩但"喇叭口"形态基本不变,主要源于陆上—→海域变形方式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
运用断面脱空理论与断层相关裂缝定量描述技术(VSD),以三维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精细解释为基础,对塔中54—塔中16井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断层相关的裂缝发育、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计算与预测,并以塔中823井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VSD计算的步骤及成果展示。研究结果表明:塔中54—塔中16井区总体上位于宽缓构造带,有效裂缝主要为断层相关裂缝,集中于断层附近,因牵引作用而造成该地区强烈褶曲形变。VSD计算结果得到了测井反演及岩心等资料的验证,表明VSD技术较为准确地预测了该区构造裂缝的发育分布情况,从而为后续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继“白云运动”之后,在13.8 Ma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事件,海平面下降至陆架坡折带附近,三角洲向盆地方向推进最远,十分有利于深水扇的发育。通过深水陆坡区B6井及陆架边缘多口井的井震标定,结合钻井、测井分析,系统总结出具有厚度较大(20~40 m)、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斜坡扇储层,对应低频、短轴、强振幅的地震反射特征,在负极性显示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波谷地震响应。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认为工区处于SQ13.8“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过路区—斜坡扇”的沉积环境,并在层序格架的约束下,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井-震关系,对斜坡扇区第5套砂层组(SF-5)进行储层识别与追踪解释,确定SF-5砂层为主体分布在陆架坡折带外侧陆坡区的丘状体,平面形态似帚状或朵叶状,具有斜坡扇的特征,其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工区的中部-西部地区,呈NW-SE方向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