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数学在水文地质上的应用自达西定律算起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间,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本文除一般性叙述确定数学和随机数学对水文地质的应用外,侧重论述模糊数学对水文地质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井水量计算的理论与实践》(施普德编著,地质出版社1977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计算》)是目前应用稳定流理论对井的水文地质计算论述较为全面的新书。书中较丰富地引用我国勘察实践的宝贵资料,本着实践第一的观点,论述井的水文地质计算问  相似文献   
3.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和岩性地层柱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产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范围内的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并系统地研究滑移介质、中-浅源和深源构造块的基本特征。在深源构造岩块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壳幔过渡带至上地幔段的岩性地层柱,对上地幔可能存在的地质作用类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结构要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回顾深水沉积结构要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白云深水区的勘探实践,对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的结构要素进行了研究。将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划分为4种结构要素,分别为水道、天然堤-溢岸沉积、席状砂和块体搬运沉积。水道是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储层;水道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水道充填沉积物的岩性变化较大,有砾岩、砂岩、泥岩以及几种岩性的混合。天然堤-溢岸沉积主要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平面上,天然堤-溢岸沉积与水道走向平行,横向上远离水道扩散,侧向连续性好但垂向连续性差。席状砂位于水道末端,具有朵叶状外形,分为层状和合并状2种类型:层状席状砂具有相对低的砂岩体积分数,泥岩和砂岩互层;而合并状席状砂岩体积分数高,砂层和砂层接触,夹有少量的泥。块体搬运沉积包括滑塌、滑块、块体流、碎屑流、坡身失稳复合体、块体搬运复合体等;块体搬运沉积常直接位于层序界面上,对下伏地层侵蚀明显,分布广泛,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封盖层。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继“白云运动”之后,在13.8 Ma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事件,海平面下降至陆架坡折带附近,三角洲向盆地方向推进最远,十分有利于深水扇的发育。通过深水陆坡区B6井及陆架边缘多口井的井震标定,结合钻井、测井分析,系统总结出具有厚度较大(20~40 m)、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斜坡扇储层,对应低频、短轴、强振幅的地震反射特征,在负极性显示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波谷地震响应。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认为工区处于SQ13.8“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过路区—斜坡扇”的沉积环境,并在层序格架的约束下,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井-震关系,对斜坡扇区第5套砂层组(SF-5)进行储层识别与追踪解释,确定SF-5砂层为主体分布在陆架坡折带外侧陆坡区的丘状体,平面形态似帚状或朵叶状,具有斜坡扇的特征,其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工区的中部-西部地区,呈NW-SE方向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巡查、排查调研,查清了连云港市区重要地段水库、塘坝、冲沟、山坡等地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情暨市区软土带未进行抗震处理的房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划定了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的区段,研究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苏东北部(东径118°30′~119°30′北纬34°20′~35°05′)的变质岩,早在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称朐山片麻岩系,为省内最老地层隶属太古界,1929年李捷将其改称为泰山系仍划归太古界。解放后自华东304队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深水勘探风险,准确识别白云深水区岩性圈闭边界,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深水沉积岩性圈闭的边界进行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控制下,锁定岩性圈闭形成的有利区带;建立深水重力流沉积储层岩相组合正演模型;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技术,识别储层与非储层,精细刻画水道沉积充填特征、扇体内部结构、砂体堆砌方式等微观结构;结合储层反演,以及多种地震属性,进一步综合识别岩性圈闭边界。研究成果总结了白云深水陆坡重力流水道砂岩,斜坡扇、盆底扇砂岩岩性圈闭的边界识别特征,并应用到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