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3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Mann-Kendall、Theil指数、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1994-2014年中国十大重点产业创新产出时空演化进行分析,并对创新发展空间分异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 研究期内,中国重点产业创新产出分为两个时段,成果呈指数型增长;② 创新产出差异先增后减,东、中、西、东北板块间差异小于板块内部,创新产出发展呈现出传染扩散与等级扩散的双重特征;③ 邻域环境影响创新发展,创新产出水平发生类型转移的单元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且活跃度不断提升;④ 经济社会与政策条件、高等教育基础条件对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工业化程度影响微弱,未来加强对高等教育基础与智力资本的投入可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曹贤忠  曾刚 《热带地理》2019,39(3):472-478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与区域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创新网络测度、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关系、创新网络作用于区域增长方式等方面的文献发现:网络资本可以弥补社会资本在解释企业创新结网经济价值方面的不足,区域增长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已成为学界共识,知识流与邻近性能较好地解释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的关系机理。然而,当前研究对社会资本如何促进区域增长,网络资本与区域增长关系模型如何构建,不同类型的邻近性与知识对区域增长的影响有何差异等问题尚不明确,建议重视网络资本对区域增长的作用并实证检验二者的关联,同时还应重视创新网络中企业家精神、创新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等因素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俞立平 《地理科学》2020,40(10):1610-1617
构建区域创新政策评价的理论框架,在宏观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信息化作为创新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基于DEA与Malmquist指数,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存量来衡量区域创新政策。并以省际高技术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政策的特征和评价维度决定评价的多样性,基于政策效果与政策交互作用的区域创新政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创新政策总体上处于稳步提高阶段,较低地区以西部中部地区为主;区域创新政策测度模型系统性较好,其检验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采用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作为区域创新政策的替代变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升格本科院校地图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几年来对地图学课程的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发现:新升格本科院校地图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手段落后、绘图技术不够先进、创新思维滞后,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作者认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地图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二卷编制的具体情况为例,对图集的开本设计、内容结构设计、封面和版式设计、整体设计、创新源,以及图集编制取得的经验进行了论述,为以后类似图集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视角下中国十大城市群区域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马双  曾刚 《地理科学》2019,39(6):905-911
从地理开放、区域协同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网络视角刻画2015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特点,并据此划分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研究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已具有较好基础,海西城市群缺乏高水平的内部协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过度依赖外部联系,北部湾城市群拥有较明显的核心-边缘内部网络结构,哈长、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各维度评价均不高,区域创新模式最差。  相似文献   
7.
新元古代末期是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以微生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向显生宙以后生动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的转变期,埃迪卡拉纪大型软躯体生物以固着、底栖、食悬浮为特色,普遍缺乏运动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特殊代表的高家山生物群,是目前新元古代唯一一个以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管状和锥管状化石为主导,兼有骨骼生物、原生动物、钙化蓝细菌类及遗迹化石的多门类生物组合,是研究埃迪卡拉纪末期生命演化和生态系统演变十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揭示出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生态系统已显示一定的多样性。为适应平底面上(level-bottom)微生物席的发育,高家山生物群的许多生物采取了适应性的生存策略,通过黏附或插入微生物席中,营底栖固着食悬浮(如CloudinaConotubus)或化学共生(可能的Shaanxilithes)或平躺(如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食碎屑生活。底内遗迹化石表明存在可能的表栖和半内栖、可自由运动、食碎屑的造迹生物。Conotubus中常见的“回春”或“复苏”现象,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的身体扭转或生活姿态调整则是对频繁风暴事件的被动适应。  相似文献   
8.
带乘性噪声系统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带乘性噪声系统状态最优估计的自适应算法进行研究,探讨在噪声服从平稳正态分布情况下,对未知动态噪声方差阵与观测噪声方差阵的辨识问题。在证明带乘性噪声系统新息在稳态时和线性系统新息有着相似稳定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对线性系统辨识方法的改进,完成对带乘性噪声系统噪声方差阵的辨识,并利用新息特性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以提高辨识精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测绘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小三  张彦 《测绘科学》2015,40(3):151-154
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科研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平台的支持下,针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的问题,该文结合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做法,从多元化培养模式、开放式科研创新模式、科研考核等多个方面对测绘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er of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to achieve universal energy acces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inherent complexities of the energy sector, and the energy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system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Innov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successfully addressing these difficulties. Duplicating the energy infrastructure model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ill not b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poor consumers. To the extent that innovation can accelerate energy acces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types of innovations that are necessary and how they might be facilitated.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existing international clean energy innovation systems, which are predominantly driven by the markets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mechanisms of developed and rapidly growing emerging economies, are reviewed and the alignment of these systems to the innovation processes required to extend energy access globally is evaluated. Drawing on the innovation policy literature, the attributes of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ergy innovation systems that are pro-poor and the associated policy approaches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