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茎苔虫属(Caulibugula Verrill, 1900) 隶于唇口目、无囊亚目、双胞科(Cheilostomata,Anasca, Bicellariellidae)。茎苔虫的群体系由分节的长茎(stem) 和丛状分枝构成。每节为一空个虫。空个虫的前膜细长,侧壁有钙质加厚(Calcareous thickening)。附根一般由茎部始端的空个虫分出。泡状体(vesicles) 或有或无。分枝双列(很少单列),通常呈扇形。大多数种类扇形分枝始端的第一个虫与其后续个虫稍有不同,常呈倒圆锥形。普通个虫(ordinary zooids) 系双胞型(Bicellariella-type) 或草苔虫型(Bugula-type)。双胞型个虫呈陀螺形,前膜短但刺长;草苔虫型个虫细长形,前膜长但刺短而少,或无刺。鸟头体皆有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吻和颚骨皆呈尖形,或全无鸟头体。卵胞或有(口上卵胞hyperstomial ovicell) 或无。 茎苔虫属的种可分为两组:一组种的扇形分枝的普通个虫为双胞型,如桑给巴尔茎苔虫C. zanzibariensis (Waters);另一组种为草苔虫型,如杯茎苔虫C.caliculata (Levinsen)。 Busk(1884)把具有双胞型个虫的种归于双胞苔虫属(Bicellaria, s, l.), 而Levinsen(1909)则把具有草苔虫型个虫的种放入草苔虫属。但是由空个虫构成的分节长茎是这类苔虫所特有的稳定特征,因而具有这一稳定特征的种,不能归于双胞苔虫屈和草苔虫属,只能归于茎苔虫属(Harmer, 1926:457)。 茎苔虫属的成员通常栖息在近岸浅海,有的种从潮间带至水深100多米皆有分布,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印度、非洲东岸、中国和日本。此外,还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和大西洋沿岸(佛罗里达、卡罗来纳、巴西)等地。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搜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后写成,共报道10种,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6种为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2.
拟小孔苔虫属Microporella和斑孔苔虫属Fenestrulina均隶于唇口目Cheilostomida有囊亚目Ascophorina皮壳次目 Lepraliomorpha裂孔超科Schizoporelloidea拟小孔苔虫科Microporellidae。这两个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拟小孔苔虫属具有鸟头体,而斑孔苔虫属无鸟头体。我们在研究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的污损苔虫时发现,中国一些学者以前所报道的“纤毛拟小孔苔虫”并非 Pallas(1766)所鉴定的种,而是包括不同于纤毛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iliata Pallas,1766的5个不同的独立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拟小孔苔虫属的5个新种:空穴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vacuatus sp.nov.、小筛网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ribellata sp.nov.、无齿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inermis sp.nov.、异北方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antiborealis sp.nov.和项链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monilifera sp.nov.。这5个新种与纤毛拟小孔苔虫的主要区别是:5新种的口刺为2~6根,除无齿拟小孔苔虫的口上卵胞仅具一列边缘孔外,其他4新种卵胞前表面还有分散的穿孔;而纤毛拟小孔苔虫的口刺为6根,口上卵胞细颗粒状,无穿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前人所定名为“马氏斑孔苔虫”的种并非 Audouin(1826)所描述的种,而是4种不同于马氏斑孔苔虫 Fenestrulina mallusii Audouin,1826的独立种,其中两种不属于污损苔虫的范畴,另外的两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斑孔苔虫属的两新种,即中华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Sinica sp.nov.和东方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orientalis sp.nov.。这两个新种与马氏斑孔苔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新种口刺均为4~6根,受孕个虫有2根裸露的口刺;而马氏斑孔苔虫的口刺为2~3根,受孕个虫无裸露的口刺。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多穴苔虫属和格苔虫属新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1):97-101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收藏的苔藓虫标本中,发现无囊亚目片苔虫科(Hincksinidae)多穴苔虫属(Antropora)两个新种和三个新纪录。本文系根据1958—1962年和1975—1976年底栖生物拖网资料(共26号标本)整理写成,报告两个新种和三个中国近海的新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东海厚缘苔虫属两新种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3):289-292
厚缘苔虫属genus Crassimarginatella Canu 1900隶于外肛动物门(苔藓虫类)的丽苔虫科Calloporidae Norman 1903(唇口目无囊亚目软壁超科)。自Kirkpatrick(1890)报道一种厚缘苔虫分布在我国南沙群岛郑和滩以来,至今尚未有人记载该属种类在我国的分布。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浙江省进行海岸带调查时,在平阳县下关公社潮间带采到一个群体,附着在石块上,与日本厚缘苔虫C.Japonica(Ortmann,1890)  相似文献   
5.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自1984年12月至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即南纬61°11′-66°49′,西经55°06′-69°19′,包括南设得兰群岛周围海域和阿德莱德岛西北海域,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共获得大约500号苔藓虫样品;大部分样品是由底拖网(三角网)获得的定性标本,少数为大洋采泥器(0.25㎡)获得的定量标本。 本文系根据此次考察获得的420多号唇口类苔藓虫标本系统研究整理而成。在所获样品中仅有78号样品属于栉口目和环口目,约有25种,将另行研究发表。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所获得的唇口类苔藓虫按群体形态可分为10个类型(colonial types, zoarial types): I. 被覆型(encrusting),共22种;II.分胞型(celleporiform),共5种;III.藻苔虫型(flustriform),共7种;IV.草苔虫型(buguliform),共19 种;V.壳苔虫型(eschoriform),仅1种; VI.索带苔虫型(vinculariform),共六种; VII. 胞苔虫型(cellariiform),共16种;VIII.网孔苔虫型(reteporiform),共8种; IX.链胞苔虫型(catenicelliform),仅1种;X.角胞苔虫型(adeoniform),共有11种。现有标本仅Smittina obicullata 群体属壳苔虫型。有的种,如被覆类型的 Osthimosia eatonensis 和 Arachnopusia monoceros,有时也能形成单层管状群体绕圆柱形基质生长。按群体生长方式可分为被覆型(encrusting type)和直立型(erect type)两类,但某些群体介于中间状态,如壳苔虫型、索苔虫型、角胞苔虫型和网孔苔虫型的某些种类,其群体最始端部分被覆在基质上,而群体绝大部分则脱离基质直立生长,其生长方式属于被覆—直立(亚直立)型。从表1可知,现有种类群体绝大多数系直立型(59种);完全被覆型的种类只有19种,匍匐(松散被覆)的种类2种,被覆一直立(或亚直立)的种类16种。  相似文献   
6.
A collection of brachiopods by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 Academia Sinica (Qingdao ). contains eight species from seven genera. Six of the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previously from Chinaseas -- Lingula adamsi . L. anatina, Discinisca Stella. Pelagodiscus allanticus, Campages mariae,Terebratalia coreanica . Two species (Terebratulina hataiana and Frenulina sanguinolenta)have been described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Pacific area . The apparent absence of any endemic species is a noteworthy feature of Chinese in comparison with Japanese faunas .  相似文献   
7.
Pacificincolidaefam .novColonyincrustingorincrusting erect,usuallyunilaminar.Frontalwallsofcryptocystaldevelopmentevenlyperforated .Orificemoreorlessbell shaped,longerthanwide,withasemiellipticalanterandastraightorcurvedproximalborder,conspicuouslyconstrictedatbothsidesproximaltothecondyles,andwithoutoralspines.Ascussubcircularorcircular,situatedwithinasuboralumbo.Aviculariausuallywanting,sometimespresent.Hyperstomialovicellsgranulated ,imperforate,andclosedbythezooidaloperculum .Multiporous…  相似文献   
8.
唇口目、无囊亚目、枝室超科(Order Cheilostomata;Suborder Anasca; Superfamily Cellularinoidea) 的双胞苔虫科(Bicellariellidae Levinsen,1909)的种类十分丰富,它的成员从潮间带至4000 多米的深海海底,从热带海洋到寒冷的极地海域,都有广泛的分布。 双胞苔虫科群体通常直立,有时多少平卧(recumbent),甚至松散被覆(encrusting)在基质上。分枝多数为双列,有时单列或多列。个虫(zooids)通常钙化弱,但几丁化强。在一列个虫中,每一个虫从其前位个虫的背面末端生出,故个虫末端多少重叠在其后续个虫的始端部分上。前膜(frontal membranes)通常大,常占个虫整个前表面,但有时较小,始端裸壁发达。个虫两侧通常内卷,整个个虫常呈陀螺形。刺通常存在,有端刺(distalspines)和侧刺(lateral spines)。有柄鸟头体(pedunculated avicularia)为双胞苔虫科所特有。有时无刺也无鸟头体。卵胞通常存在。群体分歧方式和粗胞苔虫科(Family Scrupocellariellidae)不同(图1):两支子分枝的内列个虫来自不同的虫室。为了叙述方便,可用字母统一标注与分歧有关的个虫。A是准备分岐的两个交替排列的始位个虫。B是与A连续交替、位于分枝另一侧的末位个虫。E是与分歧中轴密切相关的后续个虫,称为轴个虫;C与D是Y状分枝的一枝(子分枝)的外列个虫,分别是A和B的直接后续个虫,在形状上它们与A和B一致,与A和B的区别在于它们彼此分歧,以便让其他两个后续个虫E和F嵌在它们中间。E来自A,位于A的内侧,F来自B,位于B的内侧,即群体分枝分歧后的两支子分枝的内列(个虫)来自不同的个虫: F来自B,G来自E。这是双胞苔虫科的分歧模式。  相似文献   
9.
1975年3-5月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西沙群岛生物调查,获得不少苔藓动物(Bryozoa)标本,发现其中有五号标本与以往报道的粗胞属(Scrupocellaria Van Beneden,1845)内各已知种显著不同,经研究确认系两个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刘锡兴 《海洋科学》1978,2(2):17-23
苔藓动物俗称苔藓虫,简称苔虫,是营群体生活的一类群体生物(colony organisms)。苔藓虫绝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是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一些苔藓虫在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s)群落演替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的种类参与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ns)的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