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质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第六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模拟数据和高分辨率逐日格点观测数据,分别采用分位数映射法和泰勒图对福建省极端气温指数模拟值进行订正和评估,发现在历史参照期(1991—2010年)订正后的各极端气温指数模拟值与观测值更加接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福建省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51—2070年)和末期(2081—2100年)订正后的极端气温指数相对于历史参照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21世纪各时期,全省平均极端气温指数呈现升高趋势,且随着时间推移增幅不断加大。从空间变化来看,极端最高气温TXx呈现西北内陆增幅大、东南沿海增幅小的趋势,极端最低气温TNn空间分布与TXx类似,增幅略小,夏季日数Su增量在福建西南部为大值区,暖昼日数TX90p在福建东南部增幅最大。采用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分布研究了TXx重现期变化,发现SSP2-4.5情景下,21世纪3个时期增温较为匀速,而SSP5-8.5情景下增温呈加速趋势。在SSP5-8.5情景下,历史参照期20 a一遇的极端最高气温在21世纪末期每年都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2.
曹瑜  游庆龙  蔡子怡 《冰川冻土》2021,43(5):1290-1300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9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夏季强降水与大尺度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青藏高原中东部强降水呈增加趋势。在强降水高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水汽辐合加强,中纬度西风和热带地区东风带向极移动加强,高层辐散流场、水汽输送以及上升运动条件,共同作用导致了强降水的产生。在强降水低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大部水汽异常辐散,区域内的季风水汽输送减弱,西风带和东风带均向赤道移动减弱,高层为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风暴轴、波作用通量和E-P通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偏强(偏弱)时,瞬变扰动作用加强(减弱),使得北大西洋地区高纬度西风加速(减弱),急流出口区的不稳定能量激发了欧洲西北部的异常反气旋(异常气旋),并通过Rossby波列调控季风输送,导致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强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雷达组网数据和自动站逐分钟雨量数据,选取浙赣铁路灾害降水个例,运用云团分型的动态Z-R关系拟合算法进行定量降水估测。结果表明:(1)基于铁路沿线的雷达-雨量计降水估测方案可以有效识别降水类型和降水区域的差异性特征,其估测精度优于简单分组Z-R关系拟合算法;(2)对降水估测结果进行效果检验,评估结果可以有效改善雷达QPE的系统误差和局部误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瑜  游庆龙  马茜蓉 《气象科学》2019,39(4):437-445
基于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得到的均一化降水序列,计算了夏季极端降水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中东部1961—2014年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的50%以上,且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存在区域性差异,北部站点主要为增加趋势,南部增加和减少趋势的站点相当。夏季极端降水除西藏东部主要为减少趋势外,其他地区主要为增加趋势,且极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显著。大部分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在1970s发生转折,在此之前表现为减少的趋势,之后为增加趋势。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在2000年之后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逐6 h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2月15—17日江西冬季最强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是由于南支槽位于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西风气流强度弱和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作用导致槽移动缓慢,长时间滞留导致槽前西南气流沿低层锋区爬坡而形成的。2)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且与700 h Pa高度层上的水汽、动力等条件联系更紧密。3)相比一般汛期暴雨过程,冬季暴雨过程中比湿、K指数等明显偏小,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但该次暴雨过程在垂直速度、散度、水汽输送条件非常接近汛期暴雨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路径相似台风"派比安"(2006)和"威马逊"(2014)的前部飑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和边界层辐合系统为台前飑线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持续强盛的东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低层暖、高层冷且具有较大垂直温差的特征为台前飑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而强的CAPE积累和释放有利于对流强度的加强。高空槽并入台风倒槽有利于延长飑线的生命史。台前飑线从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弱的区域移入较强的区域有利于其组织和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其组织和维持。台前飑线移动路径前方存在水汽辐合有利于其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其维持。  相似文献   
7.
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是负地闪电流强度绝对值的2.78倍。2)6—8月为雷电活动频发时段,正地闪活动比例冬季却最高,秋季次之;午后雷电活动最频繁,其中12—21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约占总地闪数的79.4%;正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17.46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7.01 k A。3)雷电活动频数和强度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较大,其中九江市辖区、南昌东南部—抚州中北部一带局部正地闪比例为9%—15%。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应用WRF模式对2014年6月20—22日江西省北部低涡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低涡的热力、动力作用和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低层中尺度低涡是此次暴雨过程形成的主要系统,暴雨区位于低涡中心附近和南侧的西南急流出口区,低涡中心上空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对应较强降水中心。低涡南侧急流出口区强偏南气流加强,为低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水汽条件,水汽的强辐合中心位于低涡中心的右前方。暴雨过程中整层水汽通量梯度大值区位于低涡东南侧。湿位涡"上正下负"的垂直分布结构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强的负湿位涡度柱与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郑婧1大雾过程2012年1—3月,江西出现区域性大雾的日数(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达5 d(表1),与历史同期相比大雾日数偏少。其中,以1月1日大雾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全省共有17个县(市)能见度低于200 m,浮梁和芦溪分别出现了能见度为40 m和20 m的强浓  相似文献   
10.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1大雾过程2011年10—12月,江西大雾天气多,灾害重,区域性大雾的日数(单日15站以上)达11 d,与常年相比持平。其中1月3—5日出现连续大雾过程,其中3日全省共45个县(市)出现大雾,武宁、崇仁、铅山等8个县(市)能见度不足2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