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发起的“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定于1983年4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会议将涉及陆架沉积作用的地质、物理、生物及化学诸方面.主要内容有:河口环流和沉积作用;陆架水系环流及其沉积作用过程;陆架沉积中的生物改造作用;水体和底质中化学组分的迁移和再循环;陆架沉积物的冲刷和淤积过程及相关的海底形态的结构和构造.  相似文献   
2.
3.
内容主要涵盖了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作用、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矽卡岩型矿床和铁氧化物-铜-金(IOCG)型矿床、卡林型金矿、三稀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等全球矿床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19个热点领域,共822篇论文摘要。是从事矿床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得不读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4.
5.
6.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岩溶水文地质与岩溶碳循环监测”国际培训班在桂林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围绕中国岩溶水文地质概况、中国岩溶地下水探测技术与社会应用及岩溶碳循环监测评价技术和方法这三个主题,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岩溶含水层保护、岩溶塌陷、碳汇碳储等学术热点进行。学员了解了中国的岩溶水文地质现状及世界范围的岩溶科学进展,加深了对不同气候、地质背景下的岩溶特征的认识;不仅在学术层面,更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层面上增进了多方的了解与沟通。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马永正处长在培训班结业典礼致辞时称赞中心开展的交流活动赢得了国际声誉,建立了与相关政府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今后更加紧密、深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姜玉池主任表示,中心将围绕岩溶地质主题继续举办培训班,设置专题研讨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岩溶地质工作者参与中心的培训活动,与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努力推动学术层面、研究层面和项目层面上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全球岩溶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1998年以来,国际水文计划(IHP)秘书处、IHP政府间理事会、非政府组织和IHP各国家委员会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和协商,国际水文计划第六阶段IHP-VI(2002~2007)计划活动的纲要已经初步确定,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淡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就如同它对于生命一样是最基本的,除了在水文循环中所具有的地球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以外,它还具有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作用.国际社会对水从零散、孤立分隔的科学研究已经逐渐发展到较为完整和综合的方法体系.因此,IHP-VI的总体框架确定为水的相互作用:风险和社会挑战中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国际极地年活动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4月,由外交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等有关部委成立了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一项长达1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湿地植物在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能够比正常水平多吸收32%的碳。这表明,湿地可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美国植物生理学家伯特·德雷克(Bert Drake)于1987年在滨水市(Edgewater)创建了"史密森尼全球变化研究湿地"实验站,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会逐渐停止响应,陆地生态系统是否可以吸收更多的碳,科学界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