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热量条件的限制,湖北省双季稻的栽培主要分布在31°N以南的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尽管如此,双季早稻在我省粮食生产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几年,其面积一直保持在73万公顷左右,总产量占全省粮食生产的20%左右,接近于我省所有夏粮的总和.我省双季早稻(以上简称早稻),一般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播种,七月中、下旬收获.历时一百余天.此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和梅雨锋的活动季节,天气多变,气象条件对我省早稻生长发  相似文献   
2.
CINRAD/SA雷达两种识别跟踪产品的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敏  吴翠红  王珊珊  周金莲  吴涛  苟阿宁 《气象》2012,38(6):722-727
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提供的2007--2008年灾害性天气个例档案为基础,对CINRAD/SA雷达风暴识别跟踪和中气旋产品做了定量评估,同时就评估结果与美国同类产品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风暴识别与跟踪产品基本能满足临近预报的需要,但存在漏识别和错误跟踪现象,且30min以后单体位置预报误差较大。中气旋产品评估结果与美国产品差异不大,基本能自动识别风暴涡旋,但存在漏报,且虚警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对近几年来武汉雷达所观测的典型低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总结了β尺度暴雨回波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强降水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指出,在短时预报业务中,暴雨回波的识别和预警关键是从整体上要抓住β中尺度暴雨回波系统发生发展的特征,而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对流单体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几类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家国  王珏  黄治勇  周金莲  王仁乔 《气象》2011,37(3):285-290
以2007-2008年湖北省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通过分析地面雨量资料筛选出3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对比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结构、暴雨落区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概括了湖北省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结果表明:典型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形态有逗点状暴雨回波、涡旋状暴雨回波、涡带结合型暴雨回波和带状暴雨回波等4类,它们分别与锋面上中尺度气旋波扰动、川东低涡系统的发展、低涡发展与梅雨锋结合和气旋波上准静止锋面切变线的形成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梯级调度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三峡水库梯级调度专业气象保障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模式和原则以及主要建设内容和目标,并针对大气探测、通信网络、数据库、预测分析、产品发布、工作平台、业务监控、环境保障等子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6.
大棚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可群  黎明锋  杨文刚 《气象》2008,34(7):101-107
为了提高大棚揭闭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对武汉城郊冬春季棚内外气温、地温进行了逐时对比观测试验,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3种天气类型对棚内气温、地温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晴好天气下大棚、双层膜最高气温分别比棚外大气最高气温高20、24℃左右,夜间温度分别比棚外大气高0.8~3.5℃、3.5~6.5℃,棚内温度日较差在晴好天气下高达30~35℃,气温变化剧烈,一天内可能既要防范高温热害,又要防御低温危害.白天棚内气温与大气温度、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夜间气温以及10cm地温与大气温度相关显著,并由此建立了棚内气温、地温统计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准确地推算或预测大棚内逐时气温、地温变化,为菜农提供大棚揭闭膜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叶面积动态变化、光合作用、呼中作用以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等生长过程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数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ArcEngine和DEM辅助的气温网格化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ArcEngine的GIS应用程序开发原理,设计了气温栅格化算法流程,应用VB和ArcEngine实现了气温栅格化工具.结果表明,基于ArcEngine的气温栅格化处理提高了气温栅格化效率,是手工栅格化处理的改进.也是气温数据在大型GIS平台中广泛应用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洪湖水位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SPI干旱指数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敏  秦鹏程  刘可群  夏智宏  王苗 《气象》2013,39(9):1163-1170
流域洪涝与干旱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探讨流域水文要素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是应用气候指数进行流域旱涝监测和影响评估的重要前提。基于四湖流域8个气象站及洪湖湖区水位代表站逐月观测资料,从月、季及连续时间序列月平均标准化水位距平与不同时间尺度SPEI/SPI干旱指数的相关分析,研究洪湖水位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SPI指数的响应。结果表明:四湖流域洪涝与干旱主要受降水控制,洪湖水位与SPEI/SPI干旱指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其相关程度因不同月份和季节及干旱指数的时间尺度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洪湖水位与4~6个月时间尺度SPEI/SPI干旱指数相关性最为密切,表明洪湖水位对降水及蒸散发导致的水分盈亏的响应具有时滞效应和累积效应,当前月洪湖水位受当月及前3~5个月水分盈亏的共同影响。基于5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SPI干旱指数监测历史时期洪湖水位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四湖流域旱涝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其他流域旱涝监测与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峡谷地形对两次大暴雨过程的增幅作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6月29日、7月4日湖北省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峡谷地形的增幅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在有利的背景场及环境条件下受三峡谷地特殊地形影响而产生,冷暖空气相互对峙并配合峡谷地形的阻挡作用,迫使近地层水平流场、垂直流场发生改变,同时流入峡谷的地面气流与复杂地形相互作用,在峡谷内产生局地气旋性小环流或气流汇合区,地形性涡旋的生成对降水增幅起到关键作用;两次过程的不同之处是,前一过程中,冷空气作用更显著、不稳定能量累积更多、峡谷地形增幅作用更复杂,其中包括狭管效应、喇叭口效应及迎风坡地形效应,所以其降水效率更高、雨强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