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州市地表干湿分布特征及其与农业干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治国  陈惠 《气象科技》2008,36(1):82-86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华南持续特强暴雨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碧利斯最强时只达强热带风暴强度,但在其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持续地相互作用,在台风南侧形成强盛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上升机制,且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及水汽辐合中心强度异常强盛,为近年台风少有,且大暴雨区与强水汽辐合上升中心十分吻合;华南持续5天强暴雨与台风低压与西南季风持续结合及副高断裂有密切关系;碧利斯对促使西南季风明显增幅北抬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福鼎市冬季坡地低温考察和龙眼、荔枝园地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文华  林新坚  张辉 《气象》2005,31(9):79-82
据福鼎市2003/2004年度冬季低温考察资料分析,对于一百多米的小山坡,在相对高差约2/3附近的山坡中上部,晴天其最低气温常出现最高,逆温效应最明显,该地段种植龙眼、荔枝可减轻或避免低温造成的冻害。  相似文献   
3.
以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区外2 km邻近区为研究区,选取1986―2019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遥感解译,并基于GIS与R语言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近35年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保护区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邻近区林地和耕地面积占比最大。2)邻近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比非核心区更剧烈;二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均呈现升高-降低-不变的波动趋势,表明保护区建立后人为干扰的下降有助于土地利用格局的稳定。3)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率为邻近区向非核心区递减,表明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可以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4)保护区非核心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迁移;邻近区建设用地与耕地重心总体上都为向西方向迁移,表明已有建设用地扩张对保护区周围的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5)保护区的管理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保护区内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内部建设用地的缓慢增加与资源的不合理生产开发,仍然对保护区的生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地理因子模拟年度极端最低气温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蔡文华  李文 《气象》2003,29(7):31-33
利用福建省66个台站所处的纬度、海拔高度、离海距和观测站与周围的相对高度差等地理因子建立推算年度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福建省29个代表站甘薯光温、气候及气候-土壤生产力。结果表明:人为调节农田水分到最适状态时,可使气候生产力增加1/3以上,水分改善对甘薯的增产率大于其它粮食作物,增产值比水稻大3~4倍;人为调节肥料到最优状态时,可使气候-土壤生产力增加30%,目前福建甘薯潜力利用率仅为55%。根据各级生产力的变化特点,提出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①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甘薯种植比例;②建设旱涝保收田;③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甘薯高产;④严格限制非农业用地,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6.
中亚热带地区种植南亚热带果树易遭冬季低温冻害, 而坡地逆温的最大增温效应往往比目前所采取的一些防冻措施的效应要好。研究坡地逆温特征、选择适宜的坡位种植果树对避免或减轻低温给果树造成的损失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据福建省连江县2004/2005年度冬季低温考察资料分析, 对于相对高差小于50 m的小山坡, 晴天最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越近坡顶, 最低气温越高; 对于相对高差不足100 m的小山坡, 在相对高差约9/10附近的山坡中上部, 晴天最低气温常出现最高, 逆温效应最明显。汇总几个山坡地的考察资料, 分析得出坡地逆温具有以下两个特征:最大逆温出现的坡位与山坡的总高度差呈反相关; 最大的逆温强度与排汇比和山坡总高度差有关。  相似文献   
7.
茶树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在早春萌发时易遭受霜冻害.我国茶树春霜冻多发于长江中下游,霜冻灾害指标可按照获取方法、数据类别、气象数据的时间尺度进一步细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茶树春霜冻发生次数虽呈下降趋势,但其危害不可忽视;其中,江南茶区茶树春霜冻的发生频率由南向北逐渐增加,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大.茶树春霜冻影响评估目前多集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专家走访和寒害灾情调查,建立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受害症状分级标准。基于果园定位观测、地理移置试验和冬季寒害灾情调查得到的2004—2016年32个寒害实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指标及其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台湾青枣寒害临界气温为5.0℃,其致灾因子包括过程极端最低气温(X1)、小于等于5.0℃低温持续日数(X2)、小于等于5.0℃过程有害积寒(X3)、小于等于5.0℃过程降温幅度(X4),对各因子归一化处理,构建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指标(Ih),寒害等级包括:轻度,0.02≤Ih < 0.72;中度,0.72≤Ih < 1.76;重度,1.76≤Ih < 2.72;严重,Ih≥2.72。通过典型年对比印证,建立的福建省台湾青枣寒害综合气候等级指标与实际发生的寒害情况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供台湾青枣的寒害评估、引种、扩种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地丘陵坡地逆温效应对果树避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个县8个山坡地的考察,探索山地丘陵坡地逆温效应对果树避冻的影响。试验对三年来冬季观测到日最低温度(td)进行拟合处理,运用趋势线分析探究温差(△td)与相对坡位(G)之间的总体趋势,采用相关回归方差分析方法对△td与G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td与G相关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对于高差(△H)〈50m的山坡,晴夜最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越近坡顶,最低气温越高;对于76m≤△H〈150m的山坡,在该山坡相对坡位0.63以上,晴夜最低气温常出现最高,逆温效应明显。总高差不足150m山坡最大逆温效应出现的坡位G与山坡总高差成反比,即随着△H的增加,最大逆温效应出现的坡位G值逐渐变小。利用这些结果进行果树科学合理建园,发展山区特色果业,对不耐寒果树安全避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目前茶叶总产量已占全国的17%,是我国主要产茶区.近几年来福建茶叶产量和品质发生了波动,与近几年福建气候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茶树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及福建种茶气候条件的要求及福建种茶气候特征,从气候上分析近年来福建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原因,为福建茶叶的高产优质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