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下垫面对中国夏季环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发展了一个CCM3-RegCM2单向嵌套模式,用以研究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下垫面特征对我国夏季环流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若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破坏,变为沙漠,则该地区地面返照率增加,热容量减少,气温升高。从而导致高原北侧的温度梯度增大,西风槽则被削弱;西风急流被推至更西更北的地区,使得北方冷空气难以到达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由于高原上空气温增高,导致该地区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增强,使原来位于槽前西南气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平直西风气流当中,不利于降水的产生。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使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处在副热同压控制之下,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2.
蒙和平  兰宁 《内陆地震》1992,6(1):89-98
通过相关分析北京、兰州、银川、红山地磁台地磁垂直分量Z(世界时13—14时)时均值资料(每两台相组合,以月为统计单位),得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b。经统计检验,发现不同台站的R、b大小虽有差异,但正常情况下均在其置信区间变化(置信概率0.95)。几次中强震前,b、R大幅度下降,连续偏离其控制区间,至临震前1—2月或当月趋于恢复或完全恢复。对不同台组的垂直分量差ΔZ与时间作回归分析(ΔZ为时间t的函数),得不同台站的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正常情况下ΔZ在回归方程的置信区间变化(置信概率0.95),当地磁台附近孕育中强以上地震时,ΔZ明显偏离回归方程的控制区间。应用以上两种方法对80年代以来宁夏及其邻区的六次中强地震作了对应效果检验,并对发现的问题作了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3.
侧边界融化对北极海冰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NCAR CSIM5 海冰模式中海冰侧边界融化参数化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利用CSIM5模式模拟了侧边界融化对北极海冰厚度和海冰面积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侧边界融化热力过程会增大海冰厚度和海冰面积的消融,海冰厚度消融最明显的区域分布在西伯利亚海和格陵兰海,海冰面积消融最明显区域分布海冰边缘地区;(2)侧边界融化过程对夏季海冰厚度影响比冬季更为明显,而对冬季海冰面积的影响要比夏季更为明显;(3)侧边界融化方案能更好地模拟出海冰面积的季节性变化;(4)海水表面温度(SST)是影响海冰侧边界融化过程的重要因子,侧边界融化率的大值区分布在SST零度线附近的狭窄区域。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温度特征及与热带SSTA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1951-1997年我国西北地区东部15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和1950-1996年热带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6-8月)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热带太平洋各区域海温异常与西北地区东部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用EOF分解得到的前三个主要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0%以上)基本反映了西北地区东部的气温变化特征,用这三个特征向量重建的气温距平均,存在  相似文献   
5.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通过多年的模式研发,完成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除了CMIP6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模式拟参与6个CMIP6子计划。通过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情况及其参与的试验子计划,为今后模式试验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气能量学是大气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大气能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能够为大气科学研究,尤其是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基于1948~2016年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的总能量及其内能、位能、潜热和动能的分布、变化趋势和主模态变化等方面阐释了全球大气能量变化的整体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除高海拔地区外,总能量呈现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的分布,且全球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内能和位能的分布和变化与总能量较为接近;潜热能的极大值区和显著变化区均位于赤道及低纬地区;动能的极大值区分布在中纬度长波槽和西风急流出口区,其在南半球双西风急流区的变化最为显著。(2)总能量呈现出不连续的阶段性跳跃式增长特征;北半球的总能量多于南半球,而增速却慢于南半球,即两半球间的能量呈趋同趋势;海洋上空的总能量多于陆地,且海陆间差额有增大趋势;火山爆发事件可能对大气能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减少有重要作用。(3)大气各能量第一模态的空间特征与其各自变化趋势分布非常相似,并先后在1975年左右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就第二模态而言,大气的总能量、内能和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南北极与其它地区呈反向变化的特征;部分低纬度地区的潜热能与其它地区呈反向变化;动能主要呈现从热带太平洋向南北两极的经向波列分布;它们的时间系数均有一定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可能与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业务动力季节预报的进展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利用动力模式开展季节到年际的短期气候预测 ,是目前国际上气候预测的发展方向。自 1996年以来 ,经过 8a多的研制和发展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 1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其中包括 1个全球大气 海洋耦合模式 (CGCM )、1个高分辨率东亚区域气候模式 (RegCM_NCC)和 5个简化的ENSO预测模式 (SAOMS) ,可用于季节—年际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预测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嵌套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制做季节预测。CGCM对 1982~ 2 0 0 0年夏季的历史回报试验表明 ,该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和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RegCM NCC的 5a模拟基本上能再现东亚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进展。利用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 NCC对 1991~ 2 0 0 0年的夏季回报表明 ,在预报主要季节雨带方面有一定技巧。 2 0 0 1~ 2 0 0 3年 ,CGCM和RegCM NCC的实时季节预报与观测相比基本合理。特别是 ,模式成功地预报了 2 0 0 3年梅雨季节长江和黄河之间比常年偏多的降水。SAOMS模式系统的回报试验表明 ,该系统对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距平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模式超前 6~ 12个月的回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持续预报。 1997~ 2 0 0 3年 ,SAOMS多模式集合实时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达到  相似文献   
8.
气候模式不断发展的同时,对高性能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模式在现有计算机资源上的运行效率问题已越来越重要。文章介绍了利用编译器优化和手工优化技术对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优化试验,优化后模式运行效率提高60%,表明将这些优化方法应用到气候模式的改进工作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球天然交变电磁场的基本理论,研究了磁静日、磁暴时的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磁暴时ρs有明显变化,一般大于或等于2倍的磁静日的标准差。同时发现,由于地下介质的不均匀性,天然交变电磁场各种频率成份对地下电性介质的贡献不同,集肤效果也不同,从而使得在同一地电台、相同观测环境、相同观测条件下,磁暴时地电阻率的测道的差异,其干扰水平显著出明显的方向性。最后对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尽可能地给予了物  相似文献   
10.
计算分析了银川台1983年1月~1996年10月的地磁周期T=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的模|A|、总误差σz和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并将其在银川台400km范围内8次中强地震发生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为12、20、26、35、45、60、75、90min的|A|、σz磁方位角αp及其方差Δαp在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在震前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