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依据东海陆架北部 2 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 ,就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级部分以 <0 .0 16 mm为优势粒级 ,可占到总细粒级沉积物的 75 %以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细于 0 .0 0 8mm粒级的沉积物占据优势 ,长江口泥质区则以 <0 .0 16 mm粒级的沉积物为主 ,两泥质区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提出波浪作用下岸坡和海底动态和静态平衡条件的数学模型。在已建立的推移质泥沙体积输沙率基本关系式的基础上,根据连续方程,计算出底坡、泥沙、波浪三要素在动态和静态平衡情况下的关系式,得出反映这种关系的底坡平衡函数曲线图。用实际资料对这一函数曲线进行了验证,并对实际资料相对模型的某些差异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胶莱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胶莱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特征分析,论述盆地的发育和演化阶段,并对胶莱盆地含油气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建林边滩沉积物粒度分布、粒度参数及水体流变性质的分析,阐述了黄河三角洲上河道水流属于牵引流范畴,与低含沙水流无本质上的差别,并探讨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质地层结构、新构造运动和人为(过量抽取地下热水)两方面因素探讨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并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依据“质量守衡”原理和沉积物物源难以穷尽的认识 ,提出了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 ,阐明了长江、黄河入海物质的大致分布特征。长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 32°N以南、台湾暖流以西的海域 ,黄河沉积物主要分布于 32°N以北、台湾暖流以东的海域。长江、黄河两类沉积物的这种分布格局与本海域的流系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敏感粒级构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粒级包含了大量的沉积环境信息,在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采自东海内陆架的三根沉积物岩芯,作者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确定了敏感性粒级,探讨了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现代沉积物含有大致相同的三个敏感性粒级,分别是粒级1(12μm)、粒级2(12—225μm)和粒级3(225μm)。从北到南敏感粒级具有逐渐细化的趋势,该趋势与长江入海沉积物向南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有关。粒级1和粒级2分别由均匀悬浮次总体和递变悬浮次总体构成,而粒级3则由生物过程产生。结合该区的海洋动力特征,作者认为,粒级2可较好地用来指示冬季海洋动力强度,并具有揭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河沉积物向渤海湾扩散的沉积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ICP-AES和ICP-MS对渤海中部118°54′E左右南北向断面的表层沉积物中53种常、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其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物质组成分析。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物以B94站为界,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区域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富集Al2O3,CaO,Fe2O3,MgO,MnO,P2O5和TiO等常量元素以及绝大多数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与细颗粒黏土矿物相关的元素;北部区域沉积物以粉砂-砂为主,富集SiO2,K2O和Na2O等常量元素以及Zr,Ba,Sr,Sb和Hf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物源对比表明南部沉积物具有黄河来源沉积物特点,北部沉积物具有滦河来源特点,两者的分界大致在38°42′N附近。河口动力过程、渤海环流是影响该区沉积物扩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Influences of large-scale climatic phenomena, such as the E1Nifio/La Nifia-Southem Oscillation (ENSO)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on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annual water discharge at the Lijin station in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and at the Datong station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maximum entropy spectral analysis (EMD- MESA) method, the 2- to 3-year, 8- to 14-year, and 23-year cyclical variations of the annual water discharge at the two stations were discove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hydrological time series on the inter- annual to interdecadal scales were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rom 1950 to 2011,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occurred in the natural annual water discharge in Huanghe River. However, the changes in water discharge in Changjiang River basin exhibited a slightly upward trend. It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river discharge in the Huanghe basin were driven primarily by precipitation.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Changjiang River tributaries, ice melt and evaporation contributed much more to the increas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Especially, the impacts of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limate oscillations such as ENSO and PDO could change the long-term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basins of the two major rivers. Generally, low amounts of basin-wide precipitation on interannual to interdecadal scales over the two rivers corresponded to most of the warm ENSO events and the warm phases of the PDO, and vice versa. The positive phases of the PDO and ENSO could lead to reduced precipitation and consequently affect the long-term scale water discharges at the two riv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