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对地震电磁波观测仪器的研制已有10多年的历史,经不断改进,研制出DMJ—85A脉冲记录仪,与“磁传感器”配套使用,一年多实验观测表明,仪器性能稳定、故障率低、抗干扰能力强、观测前兆电磁脉冲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节能省电、操作简便、可无人值守.可用来观测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2.
测定地震波速比值的变化,作为地震予报工作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国际间研究的较多,发展较快。但震前波速比出现异常,仅有几例,尚在探讨中。我队在科学院地球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临汾盆地进行波速比值的观测试验,方法是“联合法”。关于这种方法的予报效果,有待于时间和震例去验证,现在就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3.
塔裂与地震     
汾、渭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详地,作为历史见证的古亭堂楼阁、寺庙,砖塔、石碑等都客观地记载了历次大震对它们造成的破坏,成为历次大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可靠凭证。如襄汾县北梁村灵光寺砖塔(封面),此塔曾遭1695年临汾八级强震破坏,倒塌一半,后于1739年修复,至今已有二百四十五年之久。 《海城地震区寺塔调查记》[1]中提出地震主震断面走向与建筑物受破坏的方向有关,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现举两例,提出个人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对于地方震的参数测定,大都采用半计算半几何作图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台站布局,即台站的几何分布对测定地震参数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近震分布》一书对台网布局提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死局”问题;二是布局与参数误差问题。台网布局如果不合理,仪器工作虽然正常,资料也连续可靠,但测定出的地震参数精度不一定高,因此,台网布局直接影响到观测的成果问题。现在结合山西已建成的测震台网,看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山西近十几年来,发生M_L≥2.0级地震达1837次,其中属中强震的只有一次5.1(MS)的介休地震,绝大多数是弱震活动.根据山西历史地震活动分布特点,并结合山西地质构造轮廊,将山西划分为四个活动区,从地震活动的月频度和地震活动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出全省和各个地震活动区的弱震活动月频度的正常频数范围,及各区的弱震活动度特点,为监视山西震情,研究山西弱震活动的成因,对弱震活动异常判别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山西省地震局研制的DMJ-85A电磁脉冲记录仪记录的实例。表明,电磁脉冲记录在震前有数值大,大数群发、间断出现,随机突变等特征。给出了根据异常的数值、延续时间、异常方向等判断震级、震中距、发震时间的震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山西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强震和有仪器记录的三级以上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研和分析,认为山西地震的震中分布具有区域的稳定性,但震源深度变化较大;在时间进程上有高潮期和平静期之分,在同一活动期内其活动频度和强度又有高低相间的起伏变化。地震序列以主震型和震群型为主,但各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别。根据宏观资料,极震区等震线长轴方向分布很有规律,同微观资料震源机制解有明显的一致性,说明山西历史强震和现代地震活动是在同一基本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在较长的地质时期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此推断今后山西发生强破坏性地震,仍可能是在此应力场作用下,沿着北北东或北东东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上发生。  相似文献   
8.
地震台的观测资料,用于测定地震的时空参数,即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为了能够较好地测定出地震的这些参数,目前我国大都采用半计算半作图的方法.所测地震参数的精度高低,除对台站观测工作制定规范外,在资料分析处理时也要注意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台站布局的组合.现将弦法的几个特例介绍如下,以便运用时扬长避短,提高测定近震参数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地震电磁辐射脉冲计数的异常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省地震局研制的DWMJ-89A(B)型电磁波微计算机脉冲记录仪10多年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凡属震源辐射出的前兆电磁信息为显著的阵发性簇状脉冲且呈随机分布,而自然界或人工干扰则是量值近乎相等的有规律分丰分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山西12年(1973~1984)内的弱震活动作了详细分析,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盆地内,弱震活动的边界和各盆地的边界基本一致。现在的弱震丛集活动区亦是历史中强地震活动区,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丛集活动特点是频度高、能量小。震中范围不大,但重复活动性较高。丛集活动的时序分布具有一定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