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现代绿洲尾闾达理雅博依以西的古河道,对圆沙古城遗址(38°52′N,81°35′E)所在的干三角洲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陶石器残片、砍剁木及铜器小件等古人类活动遗迹点百余处,采集到能够反映古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迁的14C年龄样品14个及沉积物光释光(OSL)年龄样品5个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圆沙古城及其周围的绿洲至少约2.6kaBP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16~475年)就已存在;约2.2kaBP,流经古城遗址的古河道曾发生断流,绿洲主体随克里雅河东迁至喀拉墩一带,成为史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塔里木丝路南道古国扜弥重要领地;约1.9kaBP,克里雅河曾再次在圆沙古城一带发育绿洲,该绿洲属东汉(公元24~220年)扜弥国,约至1.6kaBP与精绝和楼兰等塔里木盆地古绿洲同期废弃.圆沙等古绿洲的发育演变暗示,塔里木盆地铁器时代文明的开始可能与我国西部的2.8kaBP冰进事件有关,而其约1.6kaBP的消亡则与塔里木盆地精绝和楼兰等古绿洲的衰退可能有相似的原因.应用地貌学和考古学对圆沙干三角洲的年代学分析,为汉代及之前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演化与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
新疆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差异性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兰地区雅丹地貌正处于活跃发育时期,为研究雅丹地貌侵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楼兰雅丹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特征等进行野外调查、测量,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楼兰雅丹地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主要由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CS)和松散的砂质粉砂层(SS)两类组成,并且CS层和SS层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由于地层存在差异侵蚀,楼兰雅丹侵蚀较慢的CS层普遍出现岩层坍塌现象,CS层坍塌块体长度(L)和厚度(T)分别代表了SS岩层的相对侵蚀深度和CS层的厚度。统计结果显示楼兰雅丹CS层坍塌块体长度和厚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3)。但是,随着坍塌块体厚度的增加,其长度增加呈减缓趋势(L/T比值逐渐减小趋势),直至长度和厚度相等(L/T≈1)。综合分析表明,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主要受风蚀作用影响,但是区域地层岩性特征、重力作用对楼兰雅丹侵蚀起着特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中亚、欧亚草原类型相似的石器.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吉仁台沟口遗址(82.77°E,43.84°N;3600~3000 cal.a B.P.)出土的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长条形石磨盘、石杵和饼形石器的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为这些石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来自禾本科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而石器表面发现的775粒植硅体中,粟类作物稃片植硅体占9%,其他类型的植硅体以早熟禾亚科(Pooideae)型和棒型为主,另在石杵上发现栝楼属(Trichosanthes)植物果皮植硅体及植物组织.结合遗址中大植物遗存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石磨盘曾用于研磨麦类作物种子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石杵亦用于麦类作物研磨,但也对粟类作物进行脱壳以及加工栝楼属植物果实.用于分析的饼形石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打制饼形石器,残留物中的植物遗存显示可能与石磨盘组合用于加工植物的块根块茎;第二类为磨制饼形石器,其表面发现极少量粟类稃片植硅体,推测其可能用于粟类作物脱粒.研究结果为新疆伊犁地区考古遗址出土安德罗诺沃文化石器的功能、农作物加工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生计模式的认识提供了依据;石器残留物中块根块茎类淀粉粒以及农作物植硅体的发现,是对已有大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