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6篇
综合类   10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1.引言丹江口水库自1967年11月开始蓄水。1970年1月起,库区一些特殊地段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地震活动,并分别于1972年4月3日和1973年11月29日发生了林茂山3.5级(Ms)地震和宋湾4.7级(Ms)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鄂西三峡及邻区河流阶地、地形变、地震及构造裂隙等资料,对该区第四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特点及其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纪以来所表现的间歇性拱曲上升运动,是与地球内部物质均衡调整过程相联系的。尔后,对运动效应如应力场和地震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Eb/No值的大小除了与卫星接收器的方位和能见度等相关因子有关外 ,还与卫星接收器外部设备的清洁度有关。每当风沙降雨天气出现后 ,Eb/No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造成资料接收不齐全 ,尤其当冬季降雪后 ,Eb/No值急剧下降 ,严重时将导致无法接收到任何资料 ,长时间运行不正常。所以 ,每当沙尘暴和雨雪天气出现 ,尤其是降雪天气出现后 ,应及时擦洗清扫卫星接收器上的雨斑、尘土和积雪 ,经常保持卫星接收器的清洁 ,以保证 PC VSAT的正常运行单收站Eb/No值降低的外因@韩晓光  相似文献   
5.
黄陵背斜东北,西北及西南三边为大断裂所切割,唯其东南边缘仅在卫星影象上有一线性构造。经实地考察研究,该线性构造地表以张性裂隙带的形式出现,其深部部分地段以主断面形式出现,从而在几何形态上组成一个完整的黄陵菱形断块构造。在断块的顶角处,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相似文献   
6.
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地表各种破裂迭加重合,组成一个复杂的破裂图案。大多数浅源构造地震的发生与这些破裂有一定联系。鄂西三峡地区地表主要断裂构造为一组北北西向断裂系,它为控制本区地貌构造单元及白垩纪以来的地层沉积的主要活动构造,该区水系也基本沿这组断裂沿伸方向发育。对这组主要活动构造线及其配套的小破裂现今活动性的研究,对了解其应力场,地壳活动方式和现今地震活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通过对该区卫片线性破裂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试对这一地区构造破裂系统及其与地震的可能联系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三峡地区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震源机制、形变测量及构造形迹等资料对该区孕育地震的应力环境及其构造运动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同时受有水平力和垂直力的共同作用。并且讨论了两种力对本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湖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初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湖北及邻区1969至1981年的地震资料,分别求解了三峡、麻城、蒲圻、丹江4个地区的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是不一致的,其中鄂中—三峡地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南南西向;鄂东地区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南西西向;鄂东南地区主压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向;鄂西北地区主压应力为北西西—近东西向。这与本区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基本相符。这种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场,反映了我国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构造应力场作用交界部位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巴东马鬃山地振动观测与成因讨论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在长江三峡巴东库段马鬃山村开展地振动现场仪器监测和宏观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该村近半年来持续发生的地振动、地声及民宅破坏等地质灾害,部分来自近邻构造地震的影响,而大多数是溶洞塌陷引发的非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三峡及邻区发生的40多次历史地震资料,结合30多年来的20多次地震灾害现场考察资料,对三峡地区地震灾害损失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同震级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危害性比天然构造地震大,破坏性更强,但对三峡大坝不会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