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8篇
  免费   1196篇
  国内免费   1504篇
测绘学   628篇
大气科学   1166篇
地球物理   1388篇
地质学   2605篇
海洋学   709篇
天文学   179篇
综合类   504篇
自然地理   61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39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最新发布的CALIPSO产品,构建了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三维分布,并结合HYSPLIT-4模式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沙尘的三维输送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的沙尘排放源区主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尘气溶胶出现频率分别为60%和35%。塔克拉玛干沙漠排放的沙尘主要(50%~70%)停留在源地0~6 000 m高度,少部分向东输送至甘肃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排放的沙尘则主要向东输送。中国沙尘排放量在春季最大,向东输送最强;夏季,东亚夏季风限制了沙尘向东输送;秋季,沙尘排放减弱,输送强度和夏季相当;沙尘排放量在冬季最小,输送最弱。夏季,沙尘在输送过程中可被抬升至高度5 000 m以上,春季次之,秋、冬季的沙尘主要在低层大气输送。沙尘在向东输送的过程中被抬升并和当地人为污染物混合变为污染性沙尘,华北地区污染性沙尘出现频率高达30%;输送到海洋的沙尘也会与洋面上(0~3 000 m高度)的海盐气溶胶混合,出现频率约为10%。  相似文献   
2.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c flare‐up in the collisional zone between the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 in Tibet is controversial because of a scarcity of robust evidence.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report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Hf isotopic data for the newly discovered Gufeng gabbros from the Duolong Cu–Au mineral district of the we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BNSZ). The gabbro samples, dated at 126.3 ± 1.8 Ma, show geochemical similarities to typical ocean island basalt (OIB) and have positive εHf(t) values of +3.3 to +6.9. The gabbros were generated by decompression melting of deep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This event is best explained by slab break‐off and the resultant development of a slab window beneath central Tibet.  相似文献   
3.
Glaciers and snow cover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the surfa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ponses of these phenomena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sensitive, rapid and intensive due to the high altitudes and arid cold climat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including Landsat images, MOD10A2 snow product, ICESat, Cryosat-2 altimetry data and long-term ground climate observations, we analys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glaciers, snow melting and lake in the Paiku Co basin using extraction methods for glaciers and lake, the degree-day model and the ice and lake volume metho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limate, ice-snow and the hydrological elements in Paiku Co is revealed. From 2000 to 2018, the basin tended to be drier, and rainfall decreased at a rate of −3.07 mm/a. The seaso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basin increase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02°C/a and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decreased at a rate of −0.06°C/a, which accelerated the melting from glaciers and snow at rates of 0.55 × 107 m3/a and 0.29 × 107 m3/a,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contribution to the lake from rainfall, snow and glacier melted water was 55.6, 27.7 and 16.7%, respectively. In the past 18 years, the warmer and drier climate has caused the lake to shrink. The water level of the lake continued to decline at a rate of −0.02 m/a, and the lake water volume decreased by 4.85 × 108 m3 at a rate of −0.27 × 108 m3/a from 2000 to 2018. This evaluati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snow and ice melting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affect the regional water cycle.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评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对海水中137Cs γ能谱分析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根据《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并逐一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量化,最终计算了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影响海水中137Cs γ能谱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分别为样品源137Cs峰区计数、标准源活度、取样体积、化学回收率、本底137Cs峰区计数及标准源137Cs峰区计数,其中样品源137Cs峰区计数的不确定度贡献最为突出。对于137Cs活度浓度为1.28 mBq/L的海水样品,其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9.78%。  相似文献   
5.
因GNSS系统间观测噪声、轨道精度的差异,采用经验权比进行组合定位难以得到最优结果。基于此,在GPS/GLONASS/BDS组合定位中引入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对GPS/GLONASS/BDS组合单点定位和基线解算中各系统观测值进行合理定权。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确定的伪距观测值最佳权比为5∶1∶1,相位观测值最佳权比为1∶1∶1,有效提高了GPS/GLONASS/BDS组合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树木的不同空间配植方案对行人呼吸高度气流的影响,本文将树木视为均匀多孔介质,通过附加源项法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用CFD模拟了H/W=2的典型深街谷几何内4种树木配植情景,实验表明,不同空间配置下树木对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处局地气流的影响强弱在空间分布模式上差异悬殊:① 均匀种植的树木对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不均匀种植则有效提升街谷的整体流速。4种空间配植方案下树木对气流的影响程度不同,阻碍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均匀间距8 m(Spa8m)>均匀间距6 m(Spa6m)>均匀间距20 m(Spa20m)>不均匀配植(Non-uniform);对应的平均气流增强指标顺序为$\bar{D}_{spa8}$(-19.31%)<$\bar{D}_{spa6}$(-16.14%)<$\bar{D}_{spa20}$(-10.73%)<$\bar{D}_{non-uniform}$(1.25%)。② 对比不均匀和均匀的种植方案,不均匀植树的街谷内部行人呼吸高度的气流流速比其对照案例(均匀植树Spa8m方案)整体增强了106.49%。街谷中部不种树,在街谷两端配置树木并预留足够的自由空间的不均匀植树方案,能够让角涡渗入街谷中部,促使街谷内部的垂直漩涡和两端的水平角涡运动,增强湍流和垂直交换,有效减少了街道两端“风口效应”和街道中部“风影效应”的区域,改善了整个街谷行人呼吸平面的风环境。④ 合理空间配置的树木能够改善街谷内部的行人风环境。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处的气流对局地条件很敏感,树木的局部配置(空间簇集、密度)将引起强烈的空间变化。在既有城市建筑布局条件下,如何通过谨慎的景观设计,利用树木等城市绿化措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行人风环境,缓解污染扩散、疾病传播等问题,本文的方法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浅地层剖面声学影像形成原理,探索不同类型沉积物声学影像特征,厘清不同沉积物厚度的识别算法,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研发一套新型浅地层剖面仪室内试验平台。综合室内定位技术、浅剖试验平台尺寸合理性分析技术、直线轨道与换能器之间的固定连接技术和海底声学参数反演技术,形成一个试验高效的新型平台。通过铺设沉积物和布设障碍物,利用浅地层剖面仪进行走航测试,精确识别了沉积物的厚度和障碍物的位置。该平台可为开展理想环境下沉积物厚度和障碍物识别提供较好的测试环境,为声学海洋设备性能检测提供测试平台,也为高校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设备使用培训场所。  相似文献   
8.
2015年以来,秦皇岛近岸海域暴发了绿潮,对北戴河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绿藻微观繁殖体在绿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孢子、配子、幼苗和营养片段。绿藻微观繁殖体作为绿潮的“种源”,其分布规律可以反映绿潮的“藻源”位置。本研究于2016年4-9月和2017年1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绿藻微观繁殖体的调查,探究了其分布规律以及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绿藻微观繁殖体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由近岸向远岸海域逐渐降低。绿藻微观繁殖体的数量在7、8月份最高,在冬季最低。受绿潮影响严重的海域微观繁殖体数量高于其它海域。秦皇岛近岸海域的绿藻微观繁殖体为该海域绿潮的种源,其分布规律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绿潮起源于本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稳恒磁场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用迭代法推导出对称轴上的磁感应强度与空间任意一点磁感应强度的关系式,从而可得出轴对称稳恒磁场的无电流分布空间的解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低纬度地区频率域化磁极存在的问题,在频谱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滤波方法即振幅滤波法。该方法能将低纬度地区化极磁场的频谱恢复到垂直磁化磁场的频谱,大大提高了低纬度地区化磁极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