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8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本文主要介绍苏联以H.N.尼古拉耶夫为代表的新构造学派的研究现状;概述他们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即:划分新构造期的标准应当是“地质-构造组合标准”,传统的“地貌标准”应当废弃;新构造期的下限应划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而不是中新世;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具有同等的意义等新观点.还论述了他们对新构造期全球动力学系统所进行的分析,及其由此所得出的分层构造运动,分层构造应力场和分层构造形变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云南剑川断裂新活动的表现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北是我国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断裂十分发育,许多断裂第四纪以来都有活动,剑川断裂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它对滇西北的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为了探讨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笔者在袁复礼教授的指导下,与我院地震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一起,于1981年和1982年,对剑川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层、活动断层及地震活动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专题研究。目前这一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之中,现将我们对剑川断裂新活动研究的部分结果整理成文,作为学生献给老师九十寿辰的贺礼。  相似文献   
3.
滇西地区夷平面变形及其反映的第四纪构造运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西地区广泛发育一级上新世夷平面。夷平面普遍受到两种变形,一种是大面积的掀斜变形,夷平面高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另一种为断裂变形,夷平面呈地堑式下降或地垒式上升。 如果以夷平面为第四纪构造运动标志,那么,自上新世末朗以来,滇西地区垂直上升幅度为3500~400m;滇西几条活断层的垂直位移幅度分别是,剑川断裂1650~500m,怒江断裂1850m,腾冲 梁河盆地南北向、北东向断裂分别为850m和1300m。  相似文献   
4.
云南境内怒江形成时代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浩生  何科昭 《云南地质》1992,11(4):348-355
怒江及怒江大断裂的形成时代迥然不同。根据怒江河谷及其两岸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测年资料,分析怒江的形成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更新世;而怒江大断裂开始形成于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5.
何浩生  何科昭 《现代地质》1991,5(3):280-289
不少中外学者曾认为,滇西北金沙江畔的沙溪—鸿文谷地是金沙江袭夺前的古河谷。本文认为,沙溪—鸿文谷地完全受断裂控制。它是一条自上新世以来,沿剑川断裂由南向北发展,直到全新世初才完全形成的断陷谷。它的形成与金沙江完全无关。当然在早、中更新世不可能有金沙江河流袭夺。  相似文献   
6.
云南剑川盆地第四系模式剖面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川盆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段东侧澜沧江流域,地处三江褶皱系与扬子地台之界,为云南高原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区内陆相第四纪地层发育,前人由于工作精度所限,对其未作过详细划分对比。我们在袁复礼老师的指导下,与本院地震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一起,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运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第四系的剖面岩性、岩相、层序、厚度、上下界限,接触关系、生物化石、横向变化以及地貌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将其作了详细划分并且拟建了几个新组,建立了系统的模式剖面(表1)。  相似文献   
7.
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何科昭  何浩生 《地质论评》1996,42(2):97-106
本文以我国云南西部(红河-金沙江以西)新生代陆内造山带(滇西造山带)为例,探讨陆内新生代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出:滇西造山带是经过挤压对冲、夷平、隆升与裂解作用的过程才完成的;在我国现有的造山带中,包括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太行山和燕山等,绝大多数是新生代的造山带,其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是滇西造山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金沙江河流袭夺的研究——兼与任美锷先生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与研究,对长期有争议的金沙江袭夺问题提出一些认识供讨论。从石鼓段金沙江河谷地貌发育、鸿文村—剑川谷地的地貌、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成因三个方面,论证了金沙江在石鼓、鸿文附近自早更新世以来河道并无明显变迁,鸿文—剑川谷地也不是金沙江的古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