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藏南江孜盆地北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江孜盆地北缘火山岩可分为2个火山岩带,各带又有2个喷发旋回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具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钛、富铝、富钠、低钾的特点,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三叠纪和早白垩世火山岩的痕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特肛.稀土元素及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显示其喷发构造背景为大陆裂谷环境。晚白垩世火山岩的痕量元素特征可分为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高场强元素和仅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2种类型,上下层位的稀土元素特征和配分型式不同,喷发的构造环境分别为大陆裂谷环境和大洋环境。结合区域地质成果认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在三叠纪和早白垩世时为大陆裂谷构造环境,晚白垩世早期为大陆裂谷向大洋演化的构造背景,晚期形成洋壳,其形成至少经历了4次脉动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代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有大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晋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晋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Ma),古新世中一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滇西保山地区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古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佳新  梁定益  伍明 《中国科学D辑》2003,33(11):1076-1083
研究了滇西保山地区二叠纪丁家寨组上部、永德组上部和沙子坡组浅水碳酸盐岩的骨屑颗粒组合和非骨屑颗粒组合特征, 认为丁家寨组上部碳酸盐岩的骨屑颗粒组合属苔藓虫-棘皮组合, 缺乏非骨屑颗粒; 永德组和沙子坡组碳酸盐岩的骨屑颗粒组合为绿藻-有孔虫组合, 后者发育非骨屑颗粒. 通过与形成于不同纬度地区、大体同时的碳酸盐岩地层的骨屑颗粒组合的对比, 认为丁家寨组碳酸盐岩为温凉水沉积环境成因, 永德组和沙子坡组碳酸盐岩属暖水沉积环境成因.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发育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空间展布特征显示其为大石寨组火山岩的西延部分。为查明该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属性,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及流纹岩组成。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喷发时代为275~311 Ma,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中性岩富钙贫镁,富集LREE及K、Rb、Ba,亏损Nb、Ta,具有弱Eu异常,安山质岩浆可能是由基性岩浆分离结晶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陆壳物质混染。酸性岩贫钙镁,富硅碱,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亏损Nb、Ta、Sr、P、Ti,反映岩石成因与中下地壳的熔融及其后期的分离作用有关。在构造判别图解中,中性岩具有板内玄武岩特征,而酸性岩具有A2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已发表资料推断,西乌旗大石寨组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暗示古亚洲洋至少在早二叠世之前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型的陆缘褶冲带。它表现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向北逆冲于白乃庙群及其弧后盆地的上志留统徐尼乌苏组和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之上。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并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CSAMT),得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并向深部于120~800 m处交汇成主底板断层,构成一套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并发育规模不同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根据构造窗与飞来峰之间的距离,提出逆冲位移量大于14 km。通过线理及褶皱枢纽统计,指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方向为自南向北。依据逆冲岩席中发育的断夹块的叠置关系及构造岩的特征,认为其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活动。对断裂带内同构造形成的包裹石英透镜体的白云母分别进行了Rb-Sr和Ar-Ar同位素测年,认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早期活动于450~410 Ma,是白乃庙岛弧带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反映。白乃庙逆冲断层晚期活动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构造表现,亦印证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6.
7.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发育着西藏最晚期的海相沉积,对这套海相沉积的研究,可提供关于西藏特提斯演化晚期的良好信息,本文对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遮普惹组的化石碳酸盐岩微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参考Wilson(1975)的标准微相,初步识别出10种微相和5种生物相类型。同时对遮普惹组中的砾状灰岩的成因机制作了有益的探讨,它完全是由沉积作用而成;胶结物不是源于物质的重新分配,而是台地边缘斜坡的等深流沉积。以此为基础,对西藏特提斯晚期沉积环境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岗巴-定日盆地在始新世Ypresian-Lutetian早期接受海侵;自Lutetian晚期开始,区内总体处于一种海退环境,但由于受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岗巴地区在Lutetian晚期-Bartonian晚期成为-深水坳陷盆地;至Priabonian早期,海水完全退出本区。  相似文献   
8.
经过近 4个月的野外地质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承担的西藏地区 1∶2 5万江孜县幅、亚东县 (中国部分 )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和进展。1 地层古生物方面  (1)在测区高喜马拉雅带北侧冲巴涌母错西侧 ,确认存在沃马组磨拉石沉积 ,时代为中新世最晚期 ,主要组成为灰色复成分砾岩夹粗砂岩 ;(2 )在岗巴县玛牙、曲摩等地发现一套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及泥质粉砂质灰岩组合 ,其中产有大量的浮游有孔虫化石 ,初步建立Globigerinayeguensis—Globorotaliabullbrooki组合 ,其时代…  相似文献   
9.
唐古拉山温泉以东约80km的冬曲一带产出丰富的侏罗纪非海相双壳类化石,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顶部的紫红色细粒岩屑砂岩产Qiyangia,Yunnanopharus,Unio 3属3种,其中有新种Yunnanopharus substratus.这一动物群与过去在本区发现的中侏罗统“Cuneopsis”-Eolamprotula-Protomya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过去一直认为Yunnanopharus是晚三叠世的属,而Qiyangia则主要产于下侏罗统,根据地层层序及上、下层位产出的海相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时代分析,冬曲剖面的Qiyangia-Yunnanopharus动物群时代无疑为中侏罗世巴通期,扎窝茸组产非海相双壳类“Cuneopsis”,Yunnanopharus,Plicatunio,Nipponaia(Eonipponaia),Cyotrigonioides,Danlengicon-cha,Nakamuranaia等7属9种,其中包括新种Yunnanoconcha(?)ovalis,Danlengiconha tanggu-laensis,Cyotrigonioides(?)ellipticus和Nipponaia(Eonipponaia)?bifurcata,基于下伏海相地层中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的佐证,它们的时代最有可能是在晚侏罗世基末里期至早白垩世期间,据化石围岩的粒度分析以及埋藏学研究表明,这些类三角蚌类主要生活于水体安静、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淤泥质基底,繁盛于近海三角洲平原上的湖沼环境,同时,由于海退初期尚有可能受到海水短暂侵漫的影响,造成它们生存环境的咸化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南部地壳演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该区地壳演化的规律,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不少地质学家正以各种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古地磁的……方法,来寻求其正确解释.本文主要以历史—构造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和喜马拉雅山系一带的大地构造发展和主要构造运动的分析,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壳演化的特点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