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雨花台组时代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布于南京地区长江两岸的古砂砾层,早年泛称为雨花台砾石层。因无化石佐证,时代问题长期未定。自1956—1977年的20余年间若干地点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及其他化石,因而确立了某些古砂砾层应  相似文献   
2.
陈旭字旦初,浙江乐清人.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留校任教.1927~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先后发表《(竹蜓)科化石之研究》(1929)、《黄龙灰岩及其动物群》(与李四光合作,1930)、《扬子江下游石炭纪及二叠纪灰岩中(竹蜓)科化石之分布与重要化石带》(1931)、《二叠纪(竹蜓)科之研究》(1934)、《广西黄龙灰岩及马平灰岩之  相似文献   
3.
李学清     
李学清字宇洁,江苏吴县震泽人.地质学家、岩石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913年入农商部矿政司地质研究所开办地质专修班,1916年毕业即任新成立的地质调查所技术员.1920年赴美,入密西根大学,攻读矿物学与岩石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地质调查所技师、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兼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树芳 《地质论评》1964,22(5):357-363
一、前言南京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交接处。其北缘的浦口、浦镇、六合位于华北地台上,其他部分均居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内。由于底基处于稳定区和活动区的边界上,故构造活动颇为显著。本文就新构造运动的各种迹象说明其活动在晚第三纪开始,迄今仍未停息。  相似文献   
5.
夏树芳 《地质科学》1977,12(2):179-182
最近十几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间,由于广大地质工作者积极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不断努力,在华东(主要是苏、浙、皖毗邻地区)的志留、泥盆纪地层中陆续发现了鱼类化石,达15处以上。因此,对于讨论这些地层划分问题时,一改过去主要依据无脊椎动物化石的局面,而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特点,也获得了发言权。  相似文献   
6.
苏南、浙北、皖南地区志留系与泥盆系的分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苏南、浙北、皖南地区的志留系与泥盆系的分界问题,实质上是讨论坟头群与茅山群(或唐家坞群)的时代归属问题。 坟头群是潘江(1956)从原“高家边页岩”内划分出来的,当时考虑到其中所含的王冠虫、“始石燕”等化石,可与三峡地区的罗惹坪组、纱帽组对比,而定为中、上志留统。后来,顾知微(1956)根据Orthonota perlata列为中志留统。穆恩之(1962)在总结《中国的志留系》  相似文献   
7.
<正> 1983年9月,笔者在大巴山西段的陕西省西乡县三郎铺高家湾一带,发现中寒武统陡坡寺组之上,中奥陶统宝塔组之下有一套3—4m厚的地层,由棕黄色含铁质的中粒砂岩组成,横向延伸稳定,含以扬子贝为主的腕足类及海林檎,上、下界线清楚,具有独立地层单位特点,命名为西乡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